《南中咏雁诗》拼音译文赏析

  • nán
    zhōng
    yǒng
    yàn
    shī
  • [
    táng
    ]
    weí
    chéng
    qìng
  • wàn
    rén
    nán
    sān
    chūn
    yàn
    beǐ
    feī
  • zhī
    suì
    yuè
    ěr
    tóng
    guī

原文: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人:指旅人。南去:向南行去。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三月。雁:候鸟,春季北飞。北飞:向北飞行。不知:不知道。何:什么。岁月:时间的流逝。得:能够。与:和。尔:你。同归:一起回来。

汉字译文:距离遥远,旅人向南行去,候鸟春季向北飞行。不知道是哪个年月,能够和你一起回来吗?
注释:
万里:形容距离非常遥远。

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立春后的第三个月。

雁: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飞。

岁月:时间的流逝。

同归:一起回家。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诗歌是一首鉴赏性极高的诗歌作品。诗人韦承庆在被贬逐岭南之际,凝望北方飞行的大雁,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借此抒发了他的悲愤和痛悔。 诗中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恰好表达了诗人情感的核心。在这两句中,用雁来比喻离乡的人,将人性的无助与雁性的自由相照应,愈发显出韦承庆的心情之苦。他身处南方,千山万水之遥,而看到北飞的归雁,不得不感叹自己的孤独与无助,更深刻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社会地位与处境。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反省和忏悔。他因徇私犯法,被贬谪南方。面对此种境况,诗人没有选择自怨自艾,反而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痛楚和悲愤,这体现了诗人的理性、深刻与坚韧。 最后,“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处境绝望中的诗人通过对大雁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有一天能如北飞的大雁一样回到自己的故乡,与亲人团聚。这种愿望虽然难以实现,但是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强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篇诗歌以“雁”为主要意象,通过对雁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自由和思乡之情的渴望。同时,诗人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雁的飞翔中,借此抒发自己的痛苦和忧伤,让读者感受到了韦承庆内心深处的悲愤和追求。 鉴赏详情»


译文
我被流放到千里之外、荒凉的南方。在路途中,我看到三春时节的大雁正往北方飞去。我不知道在哪一年、哪一个月,才能与你们回到北方团聚? 译文详情»


韦承庆简介: 韦承庆(639—705)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字延休,出生在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性格谨慎、恭敬,对继母孝顺备至。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从五品官位一路晋升至凤阁舍人,多次进谏朝廷。 后来,韦承庆转任天官侍郎,并先后掌管选举和铨叙之事,被誉为平允之士。公元703年左右,他升至凤阁侍郎,参与朝政,直至张易之被诛,因为他与张易之有过接触,于是被贬流岭表。 经过一年多的困境之后,韦承庆被召回京城,担任秘书员外少监,同时负责修撰国史,被封为扶阳县子。但因病未能拜官升迁,逝世时未满70岁,被追赠谥号“温”。 韦承庆别具才气,其著作颇富影响力,文集共计六十卷,另外,他的事迹也被收录在《两唐书志》中,传于世。他是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为政清明、为人正直的精神成为了后人朝思暮想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