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译文及注释:
桂香的香味在风中逐渐消散,月光下的影子也变得空荡荡的。我被关押在这里,感到困惑无助,只能默默叹息。
注释:
桂香:指桂树的香气。
尘处减:指秋天的落叶,减少了地上的尘土。
练影:指月光在水面上映照出的影子。
定惑:指解决疑惑,明确问题。
关吏:指边关的官员。
塞上翁:指生活在边塞的老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征尘》是一首唐代的名篇,写得是在唐朝时期战乱不断中,唐军征战外出时所经历的困苦、艰难与失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上官仪选择以马为切入点,借此来深入探讨人类命运的无常和苍凉。
在唐朝时期,马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美。但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没有描写马的高贵和骄傲,而是从马饰的桂香与练影入手,借此表达自己对于马的悲哀和无奈。马饰虽然华美精致,却不能改变马作为被人驯养和驾驭的动物的命运。即使是香气,也在征途的风雨中逐渐消散;即使是衣之以锦绣,夜行中也成为空谷幽穴般的无用之物。从桂香的易消易逝到练影的难以捕捉,作者将荣华富贵的虚妄和命运的无情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行动定止由关吏,空为塞上翁悲吟”的诗句中,则抒发出作者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像马一样,人也是生而为奴的存在,我们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然而,不同于马的是,人类有着更多的选择和决定权,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负责任。而从作者所写的那些贪求富贵、让命运摆布的人们身上,反应的则是一种对于未悟人士的无奈和嗟叹。
总而言之,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虽然简洁明了,但却深刻而触及人心。通过马作为切入点,作者沉痛地表达了对于荣华富贵的虚妄以及命运无情的嗟叹。同时,借助对于马的描述,还体现了觉悟者对未悟者的无奈和警示。可以说,《征尘》是一首展现唐代社会风貌与人类命运的杰出之作。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征尘里桂香消减、月光下练影成空、行动定止由关吏、空为塞上翁悲吟
征尘里桂香消减,月光下练影成空。行动定止由关吏,空为塞上翁悲吟。
译文及注释详情»
上官仪简介: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年,他考中进士,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被擢升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来又迁任为秘书郎。唐高宗时期,他供职于门下省,备受高宗和武则天的信任和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 然而,后来上官仪对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不满,在得到唐高宗支持的情况下,他向高宗建议废后,草拟了废后的诏书。武则天得知后十分震怒,请求唐高宗撤销废后的决定,并且对上官仪怀恨在心。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杀,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同样被处决的还有他的儿子上官庭芝。这场政治斗争让上官仪一家遭受到了惨重的灾难。 后来,唐中宗即位,在他的倡议下,上官仪父子得到了一定的平反和追赠。因为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成为了昭容,所以对于上官仪及其儿子的追赠也比较隆重,被追封为楚国公,并在宫廷中设立了追思之处,养成了上官仪在后世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