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译文及注释:
可惜庭中的树,被迫移根随着汉臣的脚步。
只因为我来得太晚,花开的时间已经错过了春天。
注释:
可惜:遗憾,可惜的事情。
庭中树:院子里的树木。
移根逐汉臣:指树木被迁移,跟随汉朝的官员移植到别处。
来时晚:指树木被移植的时间晚了。
花开不及春:指树木移植后,花开的时间已经错过了春天。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佚名诗读来似乎带着一股酸溜溜的感觉。然而这首诗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人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但隋末年间李渊反隋称帝之后,两位文臣的命运开始有了分岐。夏侯端归顺了李渊并授予高官,而孔绍安则较晚归唐,只被任命为内史舍人,官位远不及夏侯端。这种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现实情况,也是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时所揭示出的一个重要背景。
在诗歌中,诗人以石榴自喻,将自己与石榴的命运相比,写下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感叹怀才不遇或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名句。这句话表达出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虽然因为时机不对而错失了发挥的机会,但诗人彼时并没有放弃自己,依然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也通过这首诗得到了表达。诗人感慨:“逐汉臣,不及春”,意指政治领袖不能善用人才,甚至让许多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才华,这样的现实让诗人十分不满。
因此,这首佚名诗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作者对命运的不满和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同时也揭示出政治环境下的社会现象。这首诗中“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的名句,也成为了感慨怀才不遇或人才大材小用的名言。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孔绍安、汉字译文、注释、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孔绍安简介: 孔绍安生于南朝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在577年左右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他是孔奂的长子,同时也是孔子三十三代孙。孔绍安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和他的兄弟孔绍新一起受到了家庭文化的熏陶。在13岁时,陈朝灭亡,他们全家随着族人一同迁居隋朝的京兆鄂县,孔绍安开始闭门读书,累计诵读了古文集数十万言,成为一名深谙经典、文学造诣高超的文人。 孔绍安与当时的著名词人孙万寿结交甚笃,时人称他们为“孙、孔”之友。大业末年,他出任监察御史,在李渊讨伐河东贼军的过程中,孔绍安担任监军。李渊成功登位唐朝皇帝后,孔绍安因忠勇而受到赏识,自洛阳间行来奔,并被拜为内史舍人,赐予丰厚的赍金、田地等。据传孔绍安曾因应诏参加宴会,赋诗咏石榴,诗句“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传颂千古。 孔绍安因文才卓越,在唐朝时期成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他曾被征召荐举担任监察御史,后来撰写了《梁书》,但未完成就在约622年左右逝世,享年约46岁。至今有他的文集五十卷(其中新唐书志作三卷,但本传作五卷)传世,世人推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