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拼音译文赏析

  • qiū
  • [
    táng
    ]
    zhāng
    zhòng
  • dīng
    dīng
    lòu
    shuǐ
    cháng
    màn
    màn
    qīng
    yún
    lòu
    yuè
    guāng
  • qiū
    àn
    chóng
    tōng
    xiǎng
    zhēng
    weì
    feī
    shuāng

原文: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相关标签:思念闺怨秋天

译文及注释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丁丁:形容水滴声。漏水的声音夜晚为何如此长久,轻盈的云彩和月光洒下露珠。
秋天逼近,虫子在黑夜里不停地叫唤。还未寄出的征衣,不要急着飞向寒霜。
注释:
丁丁:形容水滴声。

漏水:指房屋漏水。

漫漫:形容很长很久。

轻云:指薄薄的云层。

露月光:指月光下的露水。

秋逼:指秋天已经来临。

暗虫:指在夜晚发出声音的昆虫。

通夕:整夜。

征衣:指准备出征的衣服。

未寄:还没有寄出。

莫:不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这首七绝诗通过对闺中女子一夜间的心境描写,表达了她对远行的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牵挂。整首诗写得非常细腻、动人,展现出了作者对情感和时间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见解。 首先,诗中使用了一些妙句来刻画时间的漫长感,比如“丁丁”、“漫漫”等叠词,以及对“夜”的反复强调。这种手法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时间在缓慢而又无尽地流逝,从而更加理解闺中女子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其次,诗中通过对漏壶的滴水声、轻云的变幻、秋虫的鸣叫等精细描述,生动刻画出了秋夜的寂静和清冷。这些细节反映了闺中女子孤独的内心状态,同时也为后面对丈夫的想念和期待做了铺垫。 最后,诗的结尾“征衣未寄莫飞霜”的句子,仿佛是女主人公思维的一个自然延伸,展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和关切。这种直接而又具有隐喻意义的句子,引发了读者更加深刻的共鸣,同时也表达出了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渴望。 总之,这首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小见大、以微见宏,将时间与内心状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传达了闺中女子的情感,又展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这是一首情感真挚、构思巧妙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情感非常细腻,充满了凄清和孤寂的气息。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思念丈夫的女子,被漏壶滴水声和秋虫的鸣叫所扰,不能入眠。作者通过对细小细节的描写,将思妇内心的矛盾和思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例如,“一滴滴、一声声”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漏壶的“丁丁”声响。这种滴水声仿佛在思妇的心里敲打着,让她心烦意乱,不由自主地数着时间,希望夜晚能早些过去。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天空、月亮和轻云等景物的描写,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和美感。这些细节的描写深刻表现了思妇内心的焦急和孤独。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第三句“秋虫鸣逼长通夕”,充分表达了思妇长夜难眠的不安情绪。秋虫的鸣叫不仅拖长了时间,更使得她内心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更加强烈地被激发出来。而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则是思妇想起丈夫还没有收到寒衣,心中忧虑所致。这种深情的关切,在读者的心中也会产生共鸣。 总体来说,这首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通过对物象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思妇在长夜难眠时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情感。同时,对丈夫的思念和惦记,让读者在细节中感受到了一份深深的情感。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他本人的历程有着密切关联。 张仲素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参加进士考试,成功中举。后来又中博学宏词科,成为一名文学家和官员。但是,他并没有远离战争的阴影。他在武宁军从事期间,亲眼目睹了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这样的经历让他深有感慨,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思考。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张仲素创作了《秋夜曲》。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亲友分别之苦、对战乱带来的痛苦的感受。其中“空山百叶竿头月,照入深林人不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描写都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这首诗既是张仲素的心灵独白,也是对当时局势的深刻反思和警示。 据《全唐文》和《旧唐书》等资料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正处于唐朝盛世之中。但是,张仲素所经历过的战争和分别带来的痛苦却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促使他表达了这样一种触动人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计时的漏壶:用于计算时间的一种器具;长夜:指晚上很晚,时间较长。)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秋虫:一种常见的昆虫,又称蟋蟀;出征作战的丈夫:指已经投身军队参加战争的丈夫;寒衣:防寒的衣服;下霜:指天气非常寒冷,露出来的水汽凝结成霜)。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仲素简介: 张仲素(约769~819)是唐代诗人,字绘之,出生地符离(今安徽宿州),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他于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并担任武宁军从事。在元和年间,张仲素曾任司勋员外郎,并从礼部郎中晋升为翰林学士,后迁至中书舍人的职位。 张仲素擅长乐府诗歌,尤其善于描写思妇的内心情感。他的诗歌表现细腻动人,如《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和《秋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等,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此外,张仲素也写了一些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抒情诗作。例如《塞下曲》,歌颂了勇敢无畏的边防将士的英雄事迹。据相关资料,张仲素去世日期为公元819年,享年50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