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的鉴赏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对屈原的怀念之作。有关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寓意,注家说法不一,但根据近人张采田的解释,这首诗是公元848年(大中二年)诗人由桂州郑亚幕返长安途经潭州等地时作,专为吊唁屈原,并无其他寓意。 李商隐一生坎坷,政治上很不得意,因此此诗既吊唁屈原,也融入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与其他吊唁屈原的诗文不同,这首诗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全诗以景写情,回环唱叹之致。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通过湘江清深的形象抒发诗人内心的悲伤。在诗人的眼中,湘江变成了泪水汇聚的河流,流淌着不尽的泪水。这“泪”涵盖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后人悼念屈原之泪和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这样的抒发情感,令人为之动容。 接下来,诗人又以“迷魂”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书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和悲痛。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生动地描绘了屈原在冥冥之中无处栖身的孤苦境遇。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表达了迷魂难以被召唤回来的悲壮。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则呈现出诗人对于屈原的安慰之意,也是对于逝去的人儿的永恒怀念之情。 这首诗构思内容集中,表达深刻,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吊古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文: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