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译文及注释:
湘波像泪水一样悠悠流淌,楚国的厉鬼迷住了我的心,追逐着仇恨的遥远。
枫树下夜晚猿猴悲伤地自我毁灭,女萝山上的鬼魂相互邀请交谈。
虽然回到故乡,但腐败和污秽仍然难以消除,更何况面对那些恶臭的东西?
只有当故乡的三户人家团结一心,才能抵御那些凶猛的蛟龙,谁还会害怕缠绕的彩丝呢?
注释:
湘波:指洞庭湖的波浪。
漻漻:形容波浪起伏的样子。
楚厉:楚国的一位将领,传说中他的魂魄会迷失在恨中。
迷魂逐恨:指楚厉的魂魄在追寻自己的仇恨。
枫树夜猿:指秋夜中枫树下的猿猴。
女萝:指一种藤本植物,常生长在山间。
山鬼:指山中的妖怪。
空归腐败:指人死后身体腐烂,只有空壳回归大地。
腥臊:指腐臭的气味。
三户:指家乡的三户人家。
彩丝:指彩色的丝线,代表美好的事物。
长蛟:指传说中的巨龙,象征着危险和困难。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对屈原的怀念之作。有关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寓意,注家说法不一,但根据近人张采田的解释,这首诗是公元848年(大中二年)诗人由桂州郑亚幕返长安途经潭州等地时作,专为吊唁屈原,并无其他寓意。
李商隐一生坎坷,政治上很不得意,因此此诗既吊唁屈原,也融入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与其他吊唁屈原的诗文不同,这首诗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全诗以景写情,回环唱叹之致。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通过湘江清深的形象抒发诗人内心的悲伤。在诗人的眼中,湘江变成了泪水汇聚的河流,流淌着不尽的泪水。这“泪”涵盖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后人悼念屈原之泪和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这样的抒发情感,令人为之动容。
接下来,诗人又以“迷魂”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书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和悲痛。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生动地描绘了屈原在冥冥之中无处栖身的孤苦境遇。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表达了迷魂难以被召唤回来的悲壮。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则呈现出诗人对于屈原的安慰之意,也是对于逝去的人儿的永恒怀念之情。
这首诗构思内容集中,表达深刻,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吊古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鉴赏详情»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