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鸳鸯”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美好婚姻生活的象征。而这首《鸳鸯》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却历经千年,不同的历代文人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此诗是讽刺周幽王而作的,以《毛诗序》为代表。据《毛诗序》所说:“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养有节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前二章鸳鸯为兴,言交于万物有道奉一物以例余也。后二章又以刍秣之式兴奉养有节。”即认为此诗借用鸳鸯相伴、共生共存的形象,旨在批判周幽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方式,呼吁归纳往昔的英明君主,提倡以恭敬、有道德的态度对待万物。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以明代人何楷为代表。何楷认为,此诗可以通过词句的构思来证明其祝贺新婚的主旨,特别是在《白华》之诗中,“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的诗句可以证明此说。这种观点认为:“鸳鸯”作为婚姻的象征,在此诗中也意味着新婚夫妻应该相依相伴、互相扶持。 除了以上两种解释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此诗是诸侯回答《小雅·桑扈》一诗,是诸侯又回祝天子的诗。不论哪种说法,这首《鸳鸯》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通过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向往。


诗文: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