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有趣。虽然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但它被传说为周幽王放逐太子姬宜臼或是尹吉甫儿子伯奇受父虐待而作。从这首诗所表述的内容来看,很有可能是诗人的父亲听信了谗言,把他放逐到了荒野之地,这导致了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打击,充满了幽怨哀伤、寤寐不安、怨天尤父,无时无刻不零泪悲怀。
《毛诗序》中也提到了《小弁》这首诗,称其为刺幽王的作品,是太子宜臼之傅所作。然而,对于这一历史史实,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却记录得更为详实。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学者对于这首诗的创作归属也有不同的解释,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这是太子傅所作,但在注《孟子》时却又反赵岐注而认为是“太子傅之作”,此外他在《诗序辨说》中也说:“此诗明白为放子之作无疑,但未有以见其必为宜臼耳。”可以看出,他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摆摆一头雾水。
三家诗中还提出了新的解释,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认为,《小弁》是伯奇之诗。吉甫后娶后妻,生下了伯邦,在伯邦的挑拨下,他将伯奇谮陷于吉甫之前,伯奇因此被放逐到野外。伯奇清朝履霜,自伤无罪,最终在寂静的野外中援琴而鼓之,发泄自己的苦闷。
无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何,都充满了深重的悲愤和哀怨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诗文: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