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之一。这篇诗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议就是关于“素冠”和“素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旧时有些学者认为,“素冠”和“素衣”是凶服或孝服的一种表现,因为据传此诗写于晚周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很多人都不能守三年之丧,而诗中的主人公却穿着“素衣素冠”,因此被认为是尽孝道、遵守丧礼的表现。而在现代,依然有一些学者延续了这种观点,在他们看来,“关雎”是一首赞美孝子的诗。
但是,更多的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在先秦时代,“素冠”和“素衣”是常服,而非凶服或孝服的特定表现。在古人的丧礼中,只有麻衣和升数的轻重才是比较重要的,颜色并不是关键。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关雎”中的“素冠”和“素衣”并不能证明主人公是一位尽孝之人。
除此之外,对于“棘人”的身份也存在不同的猜测。一些学者认为,“棘人”是指囚犯或罪人,因为“棘”本来是绑架时用来捆绑人的工具。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抒发爱情的诗歌,因为诗中有许多表达爱情的元素。
总之,作为一篇古老的诗歌,关于《关雎》的解释和理解,在历史的沉淀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也是其历史价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