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敕勒歌》是一首盛行于北朝时期的民歌,歌颂了游牧民族敕勒部落的生活和战争。敕勒是一个在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游牧民族,其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一带,与周边的匈奴、乌孙等部落进行激烈的战争。在公元前71年,丁零与乌桓、乌孙等部落趁匈奴遭遇大雪时进行袭击,导致数万匈奴骑兵丧生,从此匈奴国势大衰,各族也摆脱了其控制。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基本上处于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敕勒也是其中之一。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其分布在东至独洛河以北、西至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中,薛延陀与回纥最为著名。 随着历史的演进,敕勒部落的名称也不断更改。在秦汉时期,其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一带,与周边的匈奴、乌孙等部落进行激烈的战争。经过长期的抵抗,丁零等各族终于成功摆脱了匈奴的控制。隋唐时期,东部铁勒被设立都督府、州,隶属燕然都护府。 《敕勒歌》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记录了敕勒部落的生活、文化和战争,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由、对家园的向往和捍卫。此歌歌声宏大、曲调优美,流传广泛,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文: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