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拼音译文赏析

  • [
    nán
    beǐ
    ]
    míng
  • chuān
    yīn
    shān
    xià
    tiān
    qióng
    lóng
    gài
  • tiān
    cāng
    cāng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jiàn
    niú
    yáng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及注释
敕勒川,阴山下。天像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川: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

阴山:位于敕勒川的北侧,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穹庐:形容天空高远广阔,像是一座巨大的屋顶。

笼盖四野:像是一座巨大的罩子覆盖着四周的大地。

苍苍:形容天空的颜色深沉而苍凉。

茫茫:形容大地的广阔和辽阔。

风吹草低见牛羊:形容草原上风景宜人,牛羊成群,草低风轻,景色宜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敕勒歌》是一首具有浓郁草原气息的民歌,它深刻地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天高云淡的自然特点和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这首歌作品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歌曲一开头就是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简洁的六个字体现了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接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诗承接了前面的背景,表现出笼罩在大地之上的苍穹之感,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再接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并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色彩,表现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清晰易懂,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草原碧绿,牛羊成群的场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敕勒歌》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赏析详情»


鉴赏一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北朝民歌《敕勒川》的鉴赏文章。这首民歌虽然只有27个字,但却拥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描写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和壮丽,表达了敕勒人对自己的土地和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 文章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透露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接着,文章描述了北方大地的壮阔景象,使人感受到自然之恢宏和敕勒民族的博大胸襟、豪放性格。而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点明了北方草原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从语言来看,这首民歌平实朴素,而意境却真淳,它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却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整首歌曲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的豪迈气概和对自然的崇拜,同时也表达了敕勒人对自己的土地和文化的无限热爱。 总之,《敕勒川》这首北朝民歌,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个字,却饱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它是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值得我们所有人深入品味和传承。 鉴赏一详情»


创作背景
《敕勒歌》是一首盛行于北朝时期的民歌,歌颂了游牧民族敕勒部落的生活和战争。敕勒是一个在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游牧民族,其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一带,与周边的匈奴、乌孙等部落进行激烈的战争。在公元前71年,丁零与乌桓、乌孙等部落趁匈奴遭遇大雪时进行袭击,导致数万匈奴骑兵丧生,从此匈奴国势大衰,各族也摆脱了其控制。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基本上处于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敕勒也是其中之一。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其分布在东至独洛河以北、西至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中,薛延陀与回纥最为著名。 随着历史的演进,敕勒部落的名称也不断更改。在秦汉时期,其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一带,与周边的匈奴、乌孙等部落进行激烈的战争。经过长期的抵抗,丁零等各族终于成功摆脱了匈奴的控制。隋唐时期,东部铁勒被设立都督府、州,隶属燕然都护府。 《敕勒歌》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记录了敕勒部落的生活、文化和战争,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由、对家园的向往和捍卫。此歌歌声宏大、曲调优美,流传广泛,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二
这首敕勒人民歌通过描述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北方民歌的特有风格。诗歌开头交代了敕勒川的位置,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并使用自然界的比喻来形容极目远望的壮阔景象,使得整个草原风光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上丰富的物产和流动的牛羊,表达了草原的繁荣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十分值得借鉴。全诗仅二十余字,却展现了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诗歌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作者不必用力雕饰,就能够突出牧民生活的特点,使得整首诗作品艺术效果非常好。 因此,这首敕勒人民歌是一首具有明朗豪爽的风格的古代北方民歌,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景象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首艺术性极强的精华诗歌。 鉴赏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阴山脚下,有一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像是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涛,风吹草低处时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 1. 阴山: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座山脉,自新疆东部至宁夏一带。 2. 敕勒族:古代游牧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和辽宁一带。 3. 敕勒川:中国境内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一条河流。 4. 蒙古包:敕勒族等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结构呈圆锥形。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