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及注释:
我忆起曾经在西洲下梅树的时光,折下梅花寄往江北。
我穿着单衣,杏花的颜色如火般红艳,我的双鬓像鸦雏的羽毛一般黑。
西洲在何处?我划着两只桨,过了桥头才到达。
夕阳下伯劳在飞翔,风吹着乌臼树。
树下就是我的家门,门中挂着翠钿。
我打开门,可是我的爱人还没有到来,于是我出门去采红莲。
在南塘采莲的时候,莲花高高地过了我的头。
我低头玩弄莲子,莲子清澈如水。
我把莲子放在怀里,莲心彻底地染上了红色。
我忆起我的爱人,仰头望着天空中飞翔的鸿雁。
鸿雁飞过满是西洲,我期待着我的爱人能够上青楼来找我。
可是楼高得我看不见,我只能在栏杆上等待着。
栏杆有十二个曲折,我垂着手,手指明亮如玉。
帘子被卷起,天空自然高远,海水摇曳着翠绿。
海水的梦境悠悠,你的忧愁也成了我的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心意,吹着我的梦境到了西洲。
注释: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忆着梅花下西洲的情景,折下梅花寄往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穿着单衣,杏花盛开的时节,面容如鸦雏般黑。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不知西洲在何处,只能乘坐两只桨过桥。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夕阳西下时,伯劳飞翔,风吹拂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树下就是门前,门中挂着翠绿的钿子。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开门等待心上人,但他未至,只好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在南塘采莲,秋天莲花盛开,高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低头玩弄莲子,莲子清澈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将莲花放在怀中,莲心彻底地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想起心上人未至,仰头望着飞翔的鸿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鸿雁飞过满是西洲,期待心上人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楼高望不见,只能在栏杆上望着一整天。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栏杆有十二个弯曲,手垂下明亮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起帘子,天空高远,海水波涛翻滚。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海水梦幻迷离,你的忧愁也让我感到忧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知晓我的心意,吹着我的梦想到了西洲。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西洲曲》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作品,全文五言三十二句,情感细腻动人,艺术手法独到精妙。本文将从情感的流转以及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鉴赏。
首先看情感的流转,整篇诗歌情感起伏不断。开篇描写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和对情人的思念,随后通过几幅画面,分别表达了女子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细节。在“杏红裙”的描写中,作者运用生动的色彩描绘出女子的美貌,令人心驰神往;在“开门迎郎”的描述中,女子满怀希望却失望而归,情感跌宕;在“采莲南塘秋”的描写中,借采莲来表达女子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在“登楼望郎”的部分,则写出了女子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的心情。整篇诗歌时空变换,情感也多变,但是无论是哪种情感,都是真挚而深刻的,如同一场精妙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是艺术手法的独到精妙。作者运用了叠字和顶真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细腻且深入人心。比如“开门迎郎”中,“开门”的希望与“迎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一种直接、冲击的方式,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感受。再如“采莲南塘秋”的六句,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深入描写了女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心情,这种动作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充分地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西洲曲》作为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在情感的流转和艺术手法上具有独到精妙之处。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女子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来,传递出一种曼丽宛曲的情调,令人心灵摇荡,流连忘返。
鉴赏详情»
创作特点:
本文所提到的这首诗歌,被认为有着独特的创作特点。以下是这首诗歌的两个主要创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动作来展现人物心境。在诗歌中,女主人公折梅、穿上红色单衫、梳头等动作,虽然表面看来只是日常琐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动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第二个特点是托物寄情。作者将梅花和莲花作为托物,借景抒情,表达出女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诗歌中的折梅和出门采莲,则成为了情感的载体,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腻和微妙。
以上是这首诗歌的两个主要创作特点。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巧妙运用动作和托物寄情等手法,将女主人公的情感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人们对于爱情和相思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些创作手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创作特点详情»
争议:
《西洲曲》是一首引起学术界争议已久的诗歌,其作者和创作背景至今也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从内容和风格上看,这首诗歌确实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然而,对于全诗的理解却存在争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少女的思念之情,采用了男子诉说的口气来进行抒发。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手法是为了更好地生动塑造少女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炽热而微妙的情感。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手法让全诗的观点越来越混乱,不够清晰明了。
此外,对于《西洲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也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南朝民歌,有的则认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影响着人们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
总的来说,《西洲曲》虽然存在争议,但是它作为一首非常精美的民歌,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研究这首诗歌,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争议详情»
译文及注释: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
思念梅花十分渴望去西洲,
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摘取梅花,寄往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
她穿着薄薄的衣衫,像杏子一样红艳,
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黑色的头发宛如小乌鸦的羽毛。
西洲到底在哪里?
西洲到底在何方?
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摇动小船上的双桨,便能到达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
夜幕降临,伯劳鸟飞离,
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
她的家就在树下,
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的翠绿钗钿透过门口显露出来。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
她打开家门,未见爱人,
便出门去采红莲。
于是她出去采摘红色莲花。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
在秋日的南塘里,她采摘莲子,
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
低头抚摸着水中的莲子,
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莲子宛如湖水般清澈。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
她将采摘的莲子藏在袖子里,
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莲子的芯部通透红艳。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
思念爱人,然而他尚未前来,
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她仰望天空中的雁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
西洲的天空飞满了雁鸟,
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她登上高高的楼台,远望爱人。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
尽管楼台很高,却依旧望不到爱人,
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于是她整日倚靠在栏杆之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
栏杆蜿蜒曲折,拐向遥远的地方,
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她垂下的双手明净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
拉起帘子,天空那样广阔,
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像海水般荡漾着不限范围的深绿色。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
像海水那样如梦般悠扬自得,
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相思的你忧愁,我也同样忧愁。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
如果南风能够感受到我的思念之情,
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请将我的梦吹往西洲,与她相遇相聚。
注:西洲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境之地,被看作是人们心中净土、美好的归宿,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神往和创作的对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