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黄金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著名的爱情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其创作背景也颇具传奇色彩。 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司马才仲的官员梦到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唱着一首歌曲,歌曲中的歌词异常动人:“妾本是钱塘人,十年绣户独开颜。为郎画鸳鸯,绿水深浅带香寒”。 司马才仲对这首歌曲情有独钟,于是询问这首歌曲的名称,并根据这首词的前半阙完成了《黄金缕》的创作。即便后来的一些版本中表示后半阙是由秦观所续,但此词的创作权都应归于司马才仲。 而关于这位美妇人的身份,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位美妇人是南朝齐时期的名妓苏小小,她和司马才仲在钱塘江畔相遇,通过他们之间的相识,司马才仲创作了这首《黄金缕》;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位美妇人是司马才仲梦中的幻觉。 无论真相如何,这首词的创作历程和背景都是让人感叹不已的。这首词的传世与流传,更加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诗文: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