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译文及注释: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汉字译文: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注释:
家在钱塘江上住:指作者居住在钱塘江畔。
花落花开:形容春天的景象,花开时节,花落时节。
不管年华度:不管时间如何流逝。
燕子又将春色去:燕子是春天的代表,此处指春天即将过去。
纱窗一阵黄昏雨:形容黄昏时分窗外下起的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形容山峰高耸,云雾缭绕的景象。
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檀板是一种乐器,此处指美妙的歌声传遍整个黄金缕(指宫殿)。
望断云行无去处:形容眼前的云雾缭绕,远处看不到尽头。
梦回明月生春浦:形容回忆往事,回到春天的明月下,感受春天的气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钱塘湖春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抒怀之作,而这首《黄金缕》则是元稹所作,构思新奇,情感深沉,被誉为唐宋八大绝句之一。据传这首词的灵感来源于词人在梦中遇见一位家住钱塘的歌妓为他唱歌,他意有所恋,梦醒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记梦的形式展开,情节跌宕起伏,景物细致生动,气氛悠远幽深。整首词以南国江南的风景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对美好恋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无法实现的爱情的惆怅和苦闷。
词人借助梦境的虚幻和美丽,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部世界的美好相结合,以此渲染出深刻、细腻的人生情感和哲学思考。而传说中的故事则更为神秘,笼罩着幽暗的氛围,给这首词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总之,《黄金缕》这首词凭借着其瑰丽的意象画面、悠远的江南风情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佳作,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的先声”。
鉴赏详情»
赏析二:
此篇词作《钱塘湖春行·其二》,描写了一位风尘女子在钱塘江畔唱歌的生活,表现了对美好年华逝去以及对远别情人的深情相思之感。词人通过字里行间的描写和表达,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洒脱的艺术造诣。
词首“妾本钱塘江上住,但得人间四月芳”。女子自述家在钱塘江边,但能享受到过着人间四月天的愉悦,言下之意是想让人注意到自己生活的质感。接下来描述窗外的景色,“不管”二字更是加深了这位女郎的孤独感和无奈。可见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语言,突出词人芸芸众生中的特殊存在,触发读者对其情感的关注。
下片则情感更为深刻,正如作者所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诉说深切扣人心弦。号婉转清新的音律,唱咽了伤离别情的苍凉和对未来的黯淡,让读者感受到了词人的深情和心灵的冲击。
总之,这篇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妙语连珠的表达,营造出了恬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优秀的艺术之一,值得我们珍藏欣赏。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黄金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著名的爱情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其创作背景也颇具传奇色彩。
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司马才仲的官员梦到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唱着一首歌曲,歌曲中的歌词异常动人:“妾本是钱塘人,十年绣户独开颜。为郎画鸳鸯,绿水深浅带香寒”。
司马才仲对这首歌曲情有独钟,于是询问这首歌曲的名称,并根据这首词的前半阙完成了《黄金缕》的创作。即便后来的一些版本中表示后半阙是由秦观所续,但此词的创作权都应归于司马才仲。
而关于这位美妇人的身份,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位美妇人是南朝齐时期的名妓苏小小,她和司马才仲在钱塘江畔相遇,通过他们之间的相识,司马才仲创作了这首《黄金缕》;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位美妇人是司马才仲梦中的幻觉。
无论真相如何,这首词的创作历程和背景都是让人感叹不已的。这首词的传世与流传,更加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槱简介: 司马槱,字才仲,出生于陕州夏县。在元佑年间,他得到了苏轼的推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第五等进士。后来,他历任河中府司理参军等职务,并终于杭州任职。司马槱因公而死,逝世时间和具体年龄未知。张耒的《书司马槱事》记载了他的事迹。《全宋词》收录了他的两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