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的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文言文:《通假字现象》 春秋时期,语言文字日臻完善。而世传的“通假字”现象,却给语言沟通带来了不少麻烦。如“错”通“措”,“仓”通“苍”,“直”通“只”等,虽音近而意远,读者容易产生歧义。 以寡人之议易地为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偏偏对方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为条件,徒以有先生也。然,则需认真考虑方案。徒以先生正直有德,莫一是提供了正确的方案之外。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间或可借鉴。金石刻之上,传万世,故宜效仿。 有时一个多义的通假字,可以在不同语境下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例如,“谕”通“喻”,可表示告知,也可表示明白。秦王不说,言语逊贱,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赴秦,求取安陵之土。唐雎则为安陵君代表使者。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愿终守之。其实,这也恰恰反映了古代思想的多元性。 在文言中,使用徒、夫、之、使、而、之等助词、结构助词和代词,能根据语境增强语言表达的功能。比如,在表示“光着”的动词中,“徒”可辅助形容,“冠”、“跣”形成对比;在表达“因为”的副词中,“徒”则仅仅起到限定作用。更有意思的是,“之”在不同句子中功效不一,有时代指国土,有时代替人物,也有宾语从句里的结构助词的作用。 总之,通假字的存在,给文言的阅读和写作都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和趣味。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可以借鉴其表达和丰富思想的方式,继承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诗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相关标签: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