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照邻于永徽三年(652年)所作。卢照邻生平经历坎坷多舛,一生饱受疾病之苦,尤其在任新都尉期间染上风痹病,在北返时病情不断恶化,“羸卧不起,行已十年”,身体十分虚弱。在咸亨四年(673年),他写了《病梨树赋·序》,谈及自己癸酉之岁因病卧床的情形,并描述了他当时住宿的地方——长安光德坊的官舍。据称,这座官舍原属鄱阳公主所辖,但公主未嫁而卒后,这里便被废弃了。后来,有一位处士孙君思邈到这里居住,而卢照邻这次遭遇疾病时,也是在这里得到了居住。
尽管他曾求助于神医孙思邈,但他对自己的身体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经常闭门掩窗,为疾病所苦。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衡飙之摇落”,形容身体状况如同草木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怯摇落”或是《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这些描写深刻地寄托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忧愤和感慨。这首诗中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遭遇和情感体验,也能从中看到唐代社会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