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的鉴赏

鉴赏
本文将从汪中《述学·内篇》谈起,探讨诗文中的实数与虚数以及颜色字的实色与虚色之分,进而聚焦于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其中的虚景与实景之分,并探讨其所表现出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汪中在《述学·内篇》中提到了诗文中的实数与虚数的区别,近世学者进一步探讨了诗中颜色字的实色与虚色之分。这种区别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事物的把握与创造力,同时也体现了诗歌的内在美学价值。高适的这首诗中就有着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整首诗十分详细地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在诗中,高适巧妙地使用了虚景与实景的对比,通过营造虚景中的羌笛之声、戍楼之间的明月等来表现出实景中的塞外春光,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而有趣。同时,整个诗歌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这既是文化的内在反映,也体现了诗歌的审美观。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高适杰出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用其极富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了虚景与实景之分、塞外春光等等,使得整首诗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与艺术价值。


诗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