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史记·项羽本纪》这篇文章中,司马迁运用了历史事实、传说和想像,创作出了一部旷世悲剧。其中,后半部分“项羽之死”的描写被誉为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在这最后的一幕中,共包含了三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些情节和细节极具震撼力,构成了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
在第一场中,垓下之围,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虽是项羽主唱,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支歌曲呈现出英雄失路之悲,让读者在感受到其悲壮同时也深深为其惋惜。
在第二场中,东城快战,项羽孤注一掷,与刘邦展开最后一搏。然而,他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加上精神上的挫败,致使最终失败。这一段描述生动而逼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两军交锋的场面,感受到项羽胜利时的兴奋和失败时的沮丧。
最后一幕是乌江自刎,项羽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便选择了自杀。这一段极为悲壮,他充满着疲惫、无助和绝望,但最终还是做出了勇敢的选择。此时,读者内心深处也会产生强烈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绝境时的无奈和绝望。
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文章。通过对项羽最后的经历进行描写,让读者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司马迁也通过对历史的刻画,将项羽这位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人们思考英雄、命运和生命的一部杰出之作。
诗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