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鉴赏:
《史记·项羽本纪》这篇文章中,司马迁运用了历史事实、传说和想像,创作出了一部旷世悲剧。其中,后半部分“项羽之死”的描写被誉为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在这最后的一幕中,共包含了三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些情节和细节极具震撼力,构成了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
在第一场中,垓下之围,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虽是项羽主唱,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支歌曲呈现出英雄失路之悲,让读者在感受到其悲壮同时也深深为其惋惜。
在第二场中,东城快战,项羽孤注一掷,与刘邦展开最后一搏。然而,他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加上精神上的挫败,致使最终失败。这一段描述生动而逼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两军交锋的场面,感受到项羽胜利时的兴奋和失败时的沮丧。
最后一幕是乌江自刎,项羽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便选择了自杀。这一段极为悲壮,他充满着疲惫、无助和绝望,但最终还是做出了勇敢的选择。此时,读者内心深处也会产生强烈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绝境时的无奈和绝望。
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文章。通过对项羽最后的经历进行描写,让读者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司马迁也通过对历史的刻画,将项羽这位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人们思考英雄、命运和生命的一部杰出之作。
鉴赏详情»
文章思路:
半部分则描写了项羽在东城快战中的表现,他宁死不屈、孤军奋战,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第三段写的是项羽在乌江自刎的场景,这是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悲壮时刻。文章以此展现了项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中的失败和悲剧,通过对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场景的描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悲壮和无奈。
在垓下被围的情境中,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充满了无奈和悲凉。他不禁惊叹时运不济,恋恋不舍地与名骓、虞姬诀别,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将英雄形象增添了一份充满柔情的色彩。这种多情善感的性格也从“慷慨悲歌”和泣数行下的情形中得以表现出来。尽管左右众人不忍目睹这样的场面,但这位末路英雄用泪水涟涟的方式,诠释了他无可奈何的处境。
在东城快战中,项羽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再次得到了彰显。他宁死不屈、孤军奋战,体现出了他的坚强和勇敢。然而,最终他还是被困在了东城,命运无法挽回。
乌江自刎成为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悲壮时刻。他选择了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也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剧。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他的失败和悲剧,也许是因为他过于骄傲和自信,但他的英雄形象却在这一刻达到了巅峰。
《项羽本纪》中的这个场景,展现了一个英雄的悲凉与无奈。无论是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还是乌江自刎,项羽的形象都迸发出了无尽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他的失败和悲剧,让人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唏嘘,也让人在心底为他默哀。
文章思路详情»
译文:
汉军和各诸侯的军队包围了项王的部队,他们在垓下驻守,兵源匮乏,没有粮食。深夜时分,项羽听到汉军唱着楚地的歌曲,感到十分惊讶:“汉军难道已经征服了楚人吗?他们那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楚人啊!”于是项王独自一人在帐中饮酒,身边跟随着深得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和他所骑着的名马骓。此时,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了悲歌,自己创作了几句:“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好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的泪水流个不停,左右侍者们也跟着落泪,没有人忍心去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的八百多名壮士紧随其后,突破了重重围追堵截,向南方奔去。就在天亮之际,汉军才发现他们的行动,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去追赶。然而,项王已经渡过了淮河,只有一百多名壮士能够跟上他。他们到达阴陵时却迷路了,于是去问一位农夫,但农夫却故意误导他们:“向左边走。”结果项王带着士兵们向左前进,不幸陷入了大沼泽地,汉军便趁机追上了他们。为了脱身,项王又率着骑兵向东奔去,最后只有二十八个人跟随他。汉军骑兵追赶上来,人数已多达几千。
译文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