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拼音译文赏析

  • guǎn
    yàn
    liè
    zhuàn
  • [
    liǎng
    hàn
    ]
    qiān
  • guǎn
    zhòng
    zhě
    yǐng
    shàng
    rén
    shào
    shí
    cháng
    bào
    shū
    yóu
    bào
    shū
    zhī
    xián
    guǎn
    zhòng
    pín
    kùn
    cháng
    bào
    shū
    bào
    shū
    zhōng
    shàn
    zhī
    weí
    yán
    ér
    bào
    shū
    shì
    gōng
    xiǎo
    bái
    guǎn
    zhòng
    shì
    gōng
    jiū
    xiǎo
    bái
    weí
    huán
    gōng
    gōng
    jiū
    guǎn
    zhòng
    qiú
    yān
    bào
    shū
    suì
    jìn
    guǎn
    zhòng
    guǎn
    zhòng
    yòng
    rèn
    zhèng
    huán
    gōng
    jiǔ
    zhū
    hóu
    kuāng
    tiān
    xià
    guǎn
    zhòng
    zhī
    móu
  • guǎn
    zhòng
    yuē
    shǐ
    kùn
    shí
    cháng
    bào
    shū
    jiǎ
    fēn
    cái
    duō
    bào
    shū
    weí
    tān
    zhī
    pín
    cháng
    weí
    bào
    shū
    móu
    shì
    ér
    gēng
    qióng
    kùn
    bào
    shū
    weí
    zhī
    shí
    yǒu
    cháng
    sān
    shì
    sān
    jiàn
    zhú
    jūn
    bào
    shū
    weí
    xiào
    zhī
    shí
    cháng
    sān
    zhàn
    sān
    zǒu
    bào
    shū
    qiè
    zhī
    yǒu
    lǎo
    gōng
    jiū
    bài
    zhào
    zhī
    yōu
    qiú
    shòu
    bào
    shū
    weí
    chǐ
    zhī
    xiū
    xiǎo
    jié
    ér
    chǐ
    gōng
    míng
    xiǎn
    tiān
    xià
    shēng
    zhě
    zhī
    zhě
    bào
  • bào
    shū
    jìn
    guǎn
    zhòng
    shēn
    xià
    zhī
    sūn
    shì
    yǒu
    fēng
    zhě
    shí
    shì
    cháng
    weí
    míng
    tiān
    xià
    duō
    guǎn
    zhòng
    zhī
    xián
    ér
    duō
    bào
    shū
    néng
    zhī
    rén
  • <
    s
    t
    r
    o
    n
    g
    >
    guǎn
    zhòng
    <
    /
    s
    t
    r
    o
    n
    g
    >
  • rèn
    zhèng
    xiāng
    zhī
    zài
    hǎi
    bīn
    tōng
    huò
    cái
    guó
    qiáng
    bīng
    tóng
    hǎo
    è
    chèng
    yuē
    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jié
    shí
    ér
    zhī
    róng
    shàng
    liù
    qīn
    weí
    zhāng
    guó
    nǎi
    miè
    wáng
    xià
    lìng
    liú
    shuǐ
    zhī
    yuán
    lìng
    shùn
    mín
    xīn
    lún
    beī
    ér
    xíng
    zhī
    suǒ
    yīn
    ér
    zhī
    zhī
    suǒ
    fǒu
    yīn
    ér
    zhī
  • weí
    zhèng
    shàn
    yīn
    huò
    ér
    weí
    zhuàn
    bài
    ér
    weí
    gōng
    guì
    qīng
    chóng
    shèn
    quán
    héng
    huán
    gōng
    shí
    shào
    nán
    cài
    guǎn
    zhòng
    yīn
    ér
    chǔ
    bāo
    máo
    gòng
    zhōu
    shì
    huán
    gōng
    shí
    beǐ
    zhēng
    shān
    róng
    ér
    guǎn
    zhòng
    yīn
    ér
    lìng
    yàn
    xiū
    zhào
    gōng
    zhī
    zhèng
    zhī
    huì
    huán
    gōng
    beì
    cáo
    zhī
    yuē
    guǎn
    zhòng
    yīn
    ér
    xìn
    zhī
    zhū
    hóu
    yóu
    shì
    guī
    yuē
    zhī
    zhī
    weí
    zhèng
    zhī
    bǎo
  • guǎn
    zhòng
    gōng
    shì
    yǒu
    sān
    guī
    fǎn
    diàn
    rén
    weí
    chǐ
    guǎn
    zhòng
    guó
    zūn
    zhèng
    cháng
    qiáng
    zhū
    hóu
    hòu
    bǎi
    nián
    ér
    yǒu
    yàn
    yān
  • <
    s
    t
    r
    o
    n
    g
    >
    yàn
    <
    /
    s
    t
    r
    o
    n
    g
    >
  • yàn
    píng
    zhòng
    yīng
    zhě
    lái
    zhī
    weí
    rén
    shì
    líng
    gōng
    zhuāng
    gōng
    jǐng
    gōng
    jié
    jiǎn
    xíng
    chóng
    xiāng
    shí
    chóng
    ròu
    qiè
    zài
    cháo
    jūn
    zhī
    weī
    yán
    zhī
    weī
    xíng
    guó
    yǒu
    dào
    shùn
    mìng
    dào
    héng
    mìng
    sān
    shì
    xiǎn
    míng
    zhū
    hóu
  • yuè
    shí
    xián
    zài
    leí
    xiè
    zhōng
    yàn
    chū
    zāo
    zhī
    jiě
    zuǒ
    cān
    shú
    zhī
    zài
    guī
    xiè
    guī
    jiǔ
    zhī
    yuè
    shí
    qǐng
    jué
    yàn
    rán
    shè
    guàn
    xiè
    yuē
    yīng
    suī
    rén
    miǎn
    qiú
    jué
    zhī
    shí
    yuē
    rán
    wén
    jūn
    zhī
    ér
    xìn
    zhī
    zhě
    fāng
    zài
    leí
    xiè
    zhōng
    zhī
    gǎn
    ér
    shú
    shì
    zhī
    zhī
    ér
    zài
    leí
    xiè
    zhī
    zhōng
    yàn
    shì
    yán
    weí
    shàng
  • weí
    xiāng
    chū
    zhī
    cóng
    mén
    xián
    ér
    kuī
    weí
    xiāng
    yōng
    gài
    yáng
    yáng
    shèn
    ér
    guī
    qǐng
    wèn
    yuē
    yàn
    cháng
    mǎn
    liù
    chǐ
    shēn
    xiāng
    guó
    míng
    xiǎn
    zhū
    hóu
    jīn
    zhě
    qiè
    guān
    chū
    zhì
    niàn
    shēn
    cháng
    yǒu
    xià
    zhě
    jīn
    cháng
    chǐ
    nǎi
    weí
    rén
    rán
    zhī
    weí
    qiè
    shì
    qiú
    hòu
    sǔn
    yàn
    guài
    ér
    wèn
    zhī
    shí
    duì
    yàn
    jiàn
    weí
  • tài
    shǐ
    gōng
    yuē
    guǎn
    shì
    mín
    shān
    gāo
    chéng
    qīng
    chóng
    jiǔ
    yàn
    chūn
    qiū
    xiáng
    zaī
    yán
    zhī
    jiàn
    zhù
    shū
    guān
    xíng
    shì
    zhuàn
    zhì
    shū
    shì
    duō
    yǒu
    zhī
    shì
    lún
    lún
    shì
  • guǎn
    zhòng
    shì
    suǒ
    weì
    xián
    chén
    rán
    xiǎo
    zhī
    weí
    zhōu
    dào
    shuaī
    weī
    huán
    gōng
    xián
    ér
    miǎn
    zhī
    zhì
    wáng
    nǎi
    chèng
    zaī
    yuē
    jiāng
    shùn
    meǐ
    kuāng
    jiù
    è
    shàng
    xià
    néng
    xiāng
    qīn
    guǎn
    zhòng
    zhī
    weì
  • fāng
    yàn
    zhuāng
    gōng
    shī
    zhī
    chéng
    rán
    hòu
    suǒ
    weì
    jiàn
    weí
    yǒng
    zhě
    xié
    zhì
    jiàn
    shuō
    fàn
    jūn
    zhī
    yán
    suǒ
    weì
    jìn
    jìn
    zhōng
    tuì
    退
    guò
    zhě
    zaī
    jià
    lìng
    yàn
    ér
    zài
    suī
    weí
    zhī
    zhí
    biān
    suǒ
    xīn
    yān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

简析
《管晏列传》是一部以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为主要人物的合传。作者司马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典型的细节,塑造了两位政治家的形象。对于管仲的描写,突出了他与鲍叔牙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他任职齐国相时的谋略和功绩;而对于晏婴的描写,则突出了他“贤”之处,具体体现在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等人的典型事例中。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管仲和晏婴的历史背景、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对于齐国和整个时代的贡献。 在文章的结尾中,“太史公曰”这一短暂的议论和评价,更加深化了对于两位政治家的认识。虽然管仲奢侈而晏婴节俭,但他们共同作为名相,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个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一个辅佐灵公、庄公、景公,使齐名震天下。尽管二人之间隔了百余年,但是他们的事迹和作为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高度的评价和推崇。 总体而言,《管晏列传》生动地再现了两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的生平和故事,让读者对于齐国历史和时代背景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世提供了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历史故事。 简析详情»


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在描述管仲和晏婴这两位齐国名相的艺术特点时,特别突出了抓住特点勾勒概貌的写法,并通过精选典型、各有侧重的方式,将管仲和晏婴的功绩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对管仲的描述,着重从内政、外交两方面介绍他的“辅弼之才”。其中,“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一节,更是写出了管仲内政方面的治国才能。这种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位政治家的才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印象。 在描述晏婴方面,作者则使用了排比句的写法,并从节俭力行、严于律己和以道为绳等方面来介绍他的才能。最后,“三世显于诸侯”这一总结,突出了晏子的功绩,让人们对他留下了深刻而全面的印象。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运用不同的叙述手法,勾勒出了管仲和晏婴这两位名相的形象特点,使得读者对他们的功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艺术特点详情»


赏析
这篇文献《管仲晏婴列传》是一篇著名的古代人物合传,主要记述了两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生平事迹以及关于接纳、荐举、让贤人才的思考。作者在文中对这两位名相采用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从而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政务才干和道德风范的审美标准。 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管仲的英勇事迹,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善于把握机遇,因祸得福,转败为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同时,他也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与人为善,体现了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管仲的成功经历,充分说明了贤才必须具备开拓创新、协调平衡的才干和领导实践的能力。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晏婴的事迹,他在齐国的权力斗争中屡建奇功,节俭力行,自律严格,三世显名于诸侯,展现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应该拥有的贤才品质和道德风范。晏子是一个尽职尽责、忠诚负责的名相,他能够以石父为知己,对待人才更加宽容、关心和支持,从而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彰显出一个领袖人物应该具有的智慧和度量。 最后,文中提到的鲍叔和司马迁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必须广纳贤才,用人唯才是胜任国事之根本。鲍叔可以从囚禁中解放管仲,给予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司马迁也为自己未遇到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惋惜不已。这些事例表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贤才,关键在于是否得到肯定、赏识和引荐。 总之,《管仲晏婴列传》通过深入思考如何接纳、荐举、让贤人才的问题,强调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应有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管仲(guǎn zhòu),名夷吾,是颍上(yǐng shàng)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bào shū yá)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注释】 1. 管仲:春秋时期鲁国贵族,齐国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家。 2. 颍上:今河南省颍上县。 3.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历任公子小白、桓公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家。 4.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姬姓,名允。 5. 公子纠:齐国公子,齐桓公的弟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政治家、名士。 【注释】 1. 分财利:指分配经商的利益。 2. 公子:君主的儿子,类似于现代的王子。 3. 做官:指担任官职,从事政治活动。 4. 战败逃跑:形容作战失败后退却避难。 5. 老母:指母亲。 6. 小节:指微小的事情,常常被人们过分看重。 7. 俸禄:指官员获得的待遇和收入。 8. 名士:指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有杰出成就或声望的人物。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