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的赏析

赏析
这篇文献《管仲晏婴列传》是一篇著名的古代人物合传,主要记述了两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生平事迹以及关于接纳、荐举、让贤人才的思考。作者在文中对这两位名相采用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从而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政务才干和道德风范的审美标准。 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管仲的英勇事迹,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善于把握机遇,因祸得福,转败为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同时,他也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与人为善,体现了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管仲的成功经历,充分说明了贤才必须具备开拓创新、协调平衡的才干和领导实践的能力。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晏婴的事迹,他在齐国的权力斗争中屡建奇功,节俭力行,自律严格,三世显名于诸侯,展现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应该拥有的贤才品质和道德风范。晏子是一个尽职尽责、忠诚负责的名相,他能够以石父为知己,对待人才更加宽容、关心和支持,从而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彰显出一个领袖人物应该具有的智慧和度量。 最后,文中提到的鲍叔和司马迁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必须广纳贤才,用人唯才是胜任国事之根本。鲍叔可以从囚禁中解放管仲,给予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司马迁也为自己未遇到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惋惜不已。这些事例表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贤才,关键在于是否得到肯定、赏识和引荐。 总之,《管仲晏婴列传》通过深入思考如何接纳、荐举、让贤人才的问题,强调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应有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诗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