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译文及注释:
自古以来,受命为帝王或继承文明之君,不仅仅是内在的德才,还有外戚的帮助。夏朝兴起是因为涂山,而桀放逐是因为末喜。殷朝兴起是因为有娀,纣杀死嬖妲己。周朝兴起是因为姜原和大任,而幽王被俘虏是因为沉迷于褒姒。因此,《易经》以《乾》《坤》为基础,《诗经》以《关雎》为开端,《书经》美化了釐降,《春秋》则批评了不亲近的行为。夫妇之间是人道的大伦理。礼仪的使用,只有婚姻才是最谨慎的。音乐的调和四季,阴阳的变化,万物的统一,难道不应该谨慎吗?人能够弘扬道德,但命运却无法掌控。妃嫔之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更何况是卑微的人呢?即使欢喜相合,也可能无法生育子嗣;即使生育子嗣,也可能无法长久维持。这不是命运吗?孔子很少提到命运,因为很难说清楚。没有通晓幽明之人,谁能认识到性命的奥秘呢?
注释:
注释:
1.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自古以来,作为帝王或继承王位的君主,以及维护文化的君主,都需要内在的德行和才能。
2. 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这种德行和才能不仅仅是内在的,也需要外部的帮助,比如来自皇室的亲戚。
3.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夏朝的兴起是因为涂山之战的胜利,而桀放纵的行为则是因为他迷恋于末喜。
4.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殷朝的兴起是因为有娀的贤明治理,而纣王杀害忠臣是因为他听信了妲己的谗言。
5.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周朝的兴起是因为姜原的辅佐和大任的贤明治理,而幽王的败亡则是因为他沉迷于褒姒的美色。
6.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因此,《易经》以乾坤为基础,《诗经》以《关雎》为开篇,《尚书》赞美周文王的治理,《春秋》批评不亲近亲戚的行为。
7.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道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8.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在礼仪中,只有婚姻是最为重要的。
9.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音乐的调和可以使四季和谐,阴阳平衡,万物和谐。
10.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人可以努力弘扬道德,但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不可避免的。
11.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即使夫妻感情很好,也可能无法生育后代,或者生育后代但无法继续下去。
12.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孔子很少谈论命运,因为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话题。
13.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因为命运是神秘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析:
《史记·外戚世家》的序是司马迁所写,主要论述了帝王后妃及其亲族对国家治乱的影响。在这篇序中,司马迁通过论证三代的得失,指出后妃对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后妃可以成为帝王的得力助手,但也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从而导致政治乱象的发生。
特别是汉代自惠帝时期以来,后妃与外戚的专权现象频繁出现,反复造成祸乱。司马迁提到这一事实,并暗示自己的立场。同时,在行文中,司马迁显得吞吞吐吐、含蓄委婉,把不方便明言的苦衷表达了出来。这也表明了司马迁对于皇帝与后妃的关系存在着强烈的忧虑和担忧。
总之,《史记·外戚世家》的序是司马迁对于后妃与国家治乱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古代政治体制、宫廷政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司马迁的行文风格虽然委婉,但背后的深意却不容忽视。
解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
【汉字译文】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仅具备内在品德出众,而且大都有外戚的帮助。夏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之所以被放逐则是由于末喜之危害。商朝的兴起,则源自于娀氏的女儿,商纣王的被杀,则是因为他宠爱妲已。周朝的兴起,则因有姜原和太任相助,而幽王的被俘则是因他和褒姒的淫乱。因此,《易经》以《乾》、《坤》二卦为基础,《诗经》则以《关雎》一篇开篇,《书经》则赞扬尧将女儿下嫁给舜,《春秋》则讥讽迎亲不亲自接待所带来的恶果。
【注释】
1.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其行为暴虐而被商汤驱逐。
2.涂山氏:夏朝时的一个贵族家族。
3.末喜:夏桀的一位宠臣,权倾朝野,但最终被商汤打败。
4.娀氏:商朝第一位君主唐尧的妻子,也是商汤的奶奶。
5.妲已:商纣王宠爱的妃子。
6.姜原和太任:周武王的两位将军,帮助他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7.幽王:周朝最后一位君主,因其放纵荒淫而失去天下。
8.褒姒:周幽王宠爱的妃子,与他有私情。
9.《易经》:中国古代六十四卦之一,主要讲述阴阳变化及自然规律。
10.《诗经》:中国古代汉族民歌的总称。
11.《关雎》:《诗经》中的一篇,讲述了美好的婚姻生活。
12.《书经》:《尚书》的别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记载了尧、舜、禹等多位传说中的帝王的治国策略和思想。
13.尧和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视为至善至美的化身。
14.《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外交、战争等重大事件。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