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赞》拼音译文赏析

  • shì
    jiā
    zàn
  • [
    liǎng
    hàn
    ]
    qiān
  • tài
    shǐ
    gōng
    yuē
    shī
    yǒu
    zhī
    gāo
    shān
    yǎng
    zhǐ
    jǐng
    xíng
    xíng
    zhǐ
    suī
    néng
    zhì
    rán
    xīn
    xiāng
    wǎng
    zhī
    shì
    shū
    xiǎng
    jiàn
    weí
    rén
    shì
    guān
    zhòng
    miào
    táng
    chē
    zhū
    shēng
    shí
    jiā
    zhī
    huí
    liú
    zhī
    néng
    yún
    tiān
    xià
    jūn
    wáng
    zhì
    xián
    rén
    zhòng
    dāng
    shí
    róng
    yān
    zhuàn
    shí
    shì
    xué
    zhě
    zōng
    zhī
    tiān
    wáng
    hóu
    zhōng
    guó
    yán
    liù
    zhě
    zhé
    zhōng
    weì
    zhì
    shèng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不能到达,但心中向往。我读过孔子的书,想象着他的为人。恰好在鲁国,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马、礼器,当地的学生们按时学习礼仪,我只能留连不舍,不能离去。天下的君王都向贤人学习,当时受到荣耀,去世后就已经过去了。孔子穿着布衣,传承了十多代,学者们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中国的六艺专家,都以夫子为楷模,可以说是至圣了!”
注释:
注释:
- 太史公:指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 《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成。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大雅·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为虽然高山峻岭阻隔了前路,但是心中仍然向往着那边的美景。
- 孔氏书: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 鲁:指孔子的故乡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
- 仲尼:孔子的字,也是他的尊称。
- 庙堂车服礼器:指孔子所在的庙堂,以及庙堂中使用的车辆、服饰、礼器等。
- 诸生:指学生,这里特指学习礼仪的学生。
- 习礼:指学习礼仪。
- 祗回留之不能去:祗,指只是;回留,指回头停留。意为只是回头停留,不能离去。
-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意为天下的君王都有贤人辅佐,但是孔子的地位更加崇高。
- 荣则荣,没则已焉:意为在世时受到荣誉,去世后就已经结束了。
- 布衣:指孔子的穿着,表示他不追求富贵,注重道德修养。
- 传十余世: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被传承了十多代。
- 学者宗之:指学者们都尊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 天子王侯:指天子和王侯,即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地方领袖。
-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教育内容。
- 折中:指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司马迁游览孔子故居》是一篇对孔子的评析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厚敬仰之情,并通过对孔子故居的参观和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孔子的理解和向往之情。 该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通过引用古代诗歌,不仅突出了孔子的卓越性格和思想,也展现了作者的诗情画意。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孔子故居的所见所闻,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作者在孔子故居看到了许多与孔子相关的器物,包括庙堂、车服、礼器等等,这些都让作者仿佛置身于孔子的生活环境之中。作者还描述了自己见到许多儒生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的情景,这进一步展现了孔子的精神魅力以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文章将作者的感受与孔子的形象相结合,既生动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特点,也深化了读者对孔子的理解。 最后,文章以“可谓至圣矣”做结论,体现了作者对孔子卓越人格和思想境界的高度评价。它向读者展示了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精神影响,更表现出了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识。 总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明,虚实结合,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孔子故居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并以此对孔子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凸显了司马迁的卓识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在阅读、欣赏和学习中深入思考。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说,他在《诗经》中看到了一句话:“高耸的大山是值得仰望的,宽广的大道是可以踏上前行的。”虽然他不能亲身到达那里,但他内心一直期望着能够到达。他读过孔子的书,通过思考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在鲁国,太史公看到了孔子的祠堂、车马、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他徘徊留连,舍不得离开。天下君王和贤人数不胜数,他们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便无从谈起。而孔子是一个平民,传承至今已有十几代人,读书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之人,都将孔子的学说作为行事准则。因此,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