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不能到达,但心中向往。我读过孔子的书,想象着他的为人。恰好在鲁国,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马、礼器,当地的学生们按时学习礼仪,我只能留连不舍,不能离去。天下的君王都向贤人学习,当时受到荣耀,去世后就已经过去了。孔子穿着布衣,传承了十多代,学者们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中国的六艺专家,都以夫子为楷模,可以说是至圣了!”
注释:
注释:
- 太史公:指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 《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成。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大雅·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为虽然高山峻岭阻隔了前路,但是心中仍然向往着那边的美景。
- 孔氏书: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 鲁:指孔子的故乡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
- 仲尼:孔子的字,也是他的尊称。
- 庙堂车服礼器:指孔子所在的庙堂,以及庙堂中使用的车辆、服饰、礼器等。
- 诸生:指学生,这里特指学习礼仪的学生。
- 习礼:指学习礼仪。
- 祗回留之不能去:祗,指只是;回留,指回头停留。意为只是回头停留,不能离去。
-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意为天下的君王都有贤人辅佐,但是孔子的地位更加崇高。
- 荣则荣,没则已焉:意为在世时受到荣誉,去世后就已经结束了。
- 布衣:指孔子的穿着,表示他不追求富贵,注重道德修养。
- 传十余世: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被传承了十多代。
- 学者宗之:指学者们都尊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 天子王侯:指天子和王侯,即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地方领袖。
-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教育内容。
- 折中:指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司马迁游览孔子故居》是一篇对孔子的评析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厚敬仰之情,并通过对孔子故居的参观和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孔子的理解和向往之情。
该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通过引用古代诗歌,不仅突出了孔子的卓越性格和思想,也展现了作者的诗情画意。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孔子故居的所见所闻,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作者在孔子故居看到了许多与孔子相关的器物,包括庙堂、车服、礼器等等,这些都让作者仿佛置身于孔子的生活环境之中。作者还描述了自己见到许多儒生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的情景,这进一步展现了孔子的精神魅力以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文章将作者的感受与孔子的形象相结合,既生动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特点,也深化了读者对孔子的理解。
最后,文章以“可谓至圣矣”做结论,体现了作者对孔子卓越人格和思想境界的高度评价。它向读者展示了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精神影响,更表现出了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识。
总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明,虚实结合,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孔子故居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并以此对孔子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凸显了司马迁的卓识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在阅读、欣赏和学习中深入思考。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说,他在《诗经》中看到了一句话:“高耸的大山是值得仰望的,宽广的大道是可以踏上前行的。”虽然他不能亲身到达那里,但他内心一直期望着能够到达。他读过孔子的书,通过思考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在鲁国,太史公看到了孔子的祠堂、车马、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他徘徊留连,舍不得离开。天下君王和贤人数不胜数,他们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便无从谈起。而孔子是一个平民,传承至今已有十几代人,读书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之人,都将孔子的学说作为行事准则。因此,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