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君子学习必须善于提问。提问和学习相辅相成。没有学习就无法产生疑问,没有提问就无法扩展知识。喜欢学习但不勤于提问的人,并非真正的好学者。虽然理论上明白,但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虽然知道大概,但不知道细节,如果不提问,如何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提问可以破解疑惑,这就是所谓的“就有道而正”。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提问可以获得收获,这就是所谓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提问可以互相切磋,这就是所谓的“交相问难”,通过审问来明辨问题。《书》中说:“好问则裕。”孟子也说:“求放心”,并称之为“学问之道”,学习之后就要提问。

自己的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学习未达到的地方,强行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胡乱臆断。这样,一生中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对于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会忌讳提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会轻视提问;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会过于亲近而不愿意提问。这样,几乎没有人可以提问。

智者也会犯错。圣人不知道的事情,未必不为愚人所知;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未必圣人不能做到。知识没有界限,学习没有止境,那么提问是否可以减少呢?《周礼》中,外朝询问万民,国家政务也要问及庶民,所以贵族可以问庶民,聪明人可以问不聪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人,只要是有益于道德的问题就可以提问。

孔子的弟子文子不以向下提问为耻,孔子也认为他很聪明。古人认为提问是美德,而不认为它是可耻的。但是现在的人却认为提问是可耻的,这是一种悲哀。
注释:
君子学必好问:君子学习必须善于提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如果不学习,就无法产生疑问;如果不提问,就无法扩大知识面。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只有善于提问,才能真正成为好学者。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即使理论上明白,但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问题,如果不提问,如何解决问题呢?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如果对方比自己更聪明,就要向他请教,以破解自己的疑惑,这就是“就有道而正”的意思。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如果对方不如自己聪明,就要向他提问,以求得一些收获,这就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意思。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如果对方和自己差不多,就要互相提问,以促进彼此的切磋,这就是“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的意思。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好问则裕”,意思是善于提问可以使人富足。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孟子说:“追求内心的平静,就是学问之道”,这说明学习和提问是相辅相成的。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这是说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个别人的问题。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果学习还没有达到,就强行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如果理论还没有稳固,就妄自臆断。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如果这样做,一生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了。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果对方比自己聪明,就会害怕向他提问;如果对方不如自己聪明,就会轻视他,不屑向他提问;如果对方和自己差不多,就会过于亲近,不愿意向他提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聪明人,也难免会犯错误。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圣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事情,愚人也不一定做不到圣人能做到的事情。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理论没有固定的范围,学习也没有止境,那么提问是否可以少一些呢?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周礼》规定,朝廷要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事也要问及庶民,因此贵族可以向平民提问,聪明人可以向愚蠢的人提问,老人可以向年轻人提问,只有道才是最重要的。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孔文子不以向下提问为耻,孔子称赞他的聪明才智。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古人认为提问是美德,而不觉得有什么可耻的,但现在有些人却认为提问是耻辱,这让人感到悲哀。




诗文: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相关标签: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