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骆宾王的照片
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被斩,一说剃发出家,终身隐居。道教扶鸾的信众以骆宾王被斩时兵解,忠肝义胆与文采昂扬,尊之为神,被玉帝封于南宫(南天),是为南宫骆恩师,与孔恩师同属于吕洞宾祖师之幕府。佛教徒则盛传骆宾王遁入禅门,称之为“普济妙章禅师”,年年端午盛大奉祀。台北行天宫会在端午节举办祭祀。

生平

县令。骆宾王在位期间,注重农业和水利建设,使当地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还努力落实政令,使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在治水方面,他动员百姓修建堤防,并且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终于成功地使洪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骆宾王的才能和品德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于是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参军。不久后,他再次被征召到军中,参加了讨伐吐蕃的战争。在战场上,他鼓舞士气,指挥有方,功勋卓著。后来,他被封为都督,率领大军防御边疆。

在政治上,骆宾王一贯主张以德治国,对百姓慈爱有加。他曾多次削减税赋,推行平易近人的政策,赢得了广大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骆宾王一生波折较多,但他的才干和忠诚令人钦佩。他为人正直,无私奉献,更深入民间了解农事与权利,实际上也是一位优秀的农民领袖。他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化事务。不久后,骆宾王因与徐敬业一派有牵连,被贬至岭南地区任官。但他仍不忘文化事业,创办“黄鹤楼诗社”,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流诗文,共同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在岭南任官期间,骆宾王多次上书建议修筑大运河,以便水运财物,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的修建大运河计划均失利,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696年(垂拱三年),骆宾王卒于岭南,享年68岁。他的墓志铭由唐代文学家欧阳询所撰写,其文风庄重、优美,被誉为唐代墓志铭之最。

骆宾王是一位多才多艺、志存高远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为日后的文学和政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骆宾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长恨歌》更是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逃到峡中,成为隐士。但被杀或隐居,都无法改变他的传奇身份和他对唐朝的巨大影响。

骆宾王是一个敢想敢做、勇于担当的人,他的才干和勇气让人钦佩。同时,他亦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所以他的去世也引起了唐代社会上下的许多悲痛和怀念。在唐朝历史上,骆宾王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故事流传至今,不禁令人感慨唐朝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壮阔的时代。

总之,骆宾王是唐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才能和勇气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值得赞叹和记录的。他的文学才华和其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同样令人赞叹,其中那惊世骇俗的班声动句更成为唐朝文学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骆宾王的事迹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视和继承。代。

据传,骆宾王神仙之姓,性情豁达,志向自由,是个不拘一格的人。他先后在众多文学团体中活跃,立志要成为一名文学大师,然而最终却落得流亡异乡,孑然一身的结局。他的人生之路,犹如一朵绚烂的风花雪月,也如同一曲永恒的绝唱。

骆宾王早年曾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庇佑下,频频得到诗词大会上的嘉奖,成为文坛上耀眼的一颗新星。然而,随着盛唐的垮塌,他的前途也黯淡了下来。他曾帮助敬业组织反对安史之乱,却因此遭到控告,被俘后被迫赴长安投降,并委屈地遭到了戴罪立功的命运。

敬业之二十年叛乱以失败告终后,骆宾王脱逃失所之。在此期间,他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成为一名天涯孤旅,四处漂泊。他曾在洛阳、长安、江陵等地寻求庇护和避难,却因时代变迁,没有一处能够容纳他。最终,他选择了跳水逃生,成为水草丰茂的“邗自白水荡”的隐居人。

从那以后,骆宾王留下了世人的传说。他在天地间漫游,随波逐流,任其所想。他曾泛舟江湖,观日月潭景,吟园林,赏长亭,领略了人生的苦乐悲欢。他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了这一切,留下了不朽的珍宝。 直至九十余岁高龄时他才在衡山成为一名僧人,度过余生。他的生命虽发生了变故,却仍是充满了诗意和传奇色彩。不论在南通还是义乌,骆宾王墓都是闻名遐迩的文化遗址。南通的骆宾王墓位于其市区的城东,是一处古墓群,其中一座就是骆宾王的墓。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骆宾王墓”四个字,这是清朝时期所立。而义乌的骆宾王墓位于其县城东15公里的枫塘村,是一座亭墓,墓前石碑为明朝崇祯十三年所立,上刻“南唐骆宾王墓”。 这座亭墓是明清时期修建,墓前有一颗古树,相传是唐代遗物。两地的骆宾王墓都是衣冠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葬俗。这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生平详情»

成就

五言律诗的审美特征,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骆宾王和卢照邻在七言歌行诗上的精湛表现,无疑是唐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骆宾王早年曾任唐太宗的幕僚,后来担任了吏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要职,卢照邻则是御史中丞、郎中等职务。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政治生涯和社会经验,这些经历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他们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百态。《帝京篇》其实就是对唐朝首都长安的一次描写,它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到唐代繁华的城市街头巷尾,感受着群雄逐鹿的氛围和老百姓生活的疾苦。《畴昔篇》则深入揭示了唐朝诗人的人生与命运,以及他们在官场生涯中的得失和追求。

卢照邻的《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则是表现了唐代女性的情感和命运。这些诗歌充满了深情和写实主义的特色,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体现出唐代文学对于女性主题的深刻关注。

总之,骆宾王和卢照邻的七言歌行诗风格鲜明,富有个人诗意和时代感。他们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的文学,更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兵戎相见之情,婉转悠扬,让人倾听后心潮澎湃。其他如《咏雪》、《洛中感秋晚怀寄故人》、《水调歌头·游泳》等,也都有着典雅的意境和华丽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今体诗还重视表现主题和情感,常常以自然景物或人生百态为背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元稹的《离思五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都是充满情感的抒情佳作,让人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今体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韵律完美、语言优美、情感深刻,成为了后世诗歌的重要范式和借鉴对象。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经典之作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饱含生动细腻的描摹,令读者为之倾心。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商隐的《锦瑟》、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作品更是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瑰宝,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其中尤以王之涣和孟浩然两位诗人的性格和艺术风格最为相似。他们二人皆为不羁的闲散文士,笔触清丽、恬静,内蕴深沉。而他们的诗又多属于田园雅乐,以自然景物为主,注重意境,写景情结合,甚得时人推崇。

总体来看,唐代的四大诗人各有千秋,他们的诗歌成就,在当时已经取得了异于常人的高度,时至今日,更是受到后人的广泛认可和推崇,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念是传世佳作。”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忠君爱国的情感和民族精神。它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唐代时代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骆宾王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章思想深邃,行文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檄天下文》,更是在唐代时期传颂千古,成为了著名的文学经典。

《檄天下文》以文艺化的方式表达了骆宾王反对武周王朝的热情和呼声,同时也展示了他忠君爱国的态度。这篇文章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表述,富有强烈的生动感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引人深思。

骆宾王的文学风格不拘泥于古典的文学形式,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文学性的提高。这种文风不但能够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情感上的冲击,也能够为后人传递精神上的影响。

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骆宾王的精神风貌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中。他的忠诚和热情,使他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对于唐朝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骆宾王是唐代一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文学造诣深厚,尤其擅长诗歌创作,被誉为“骈文之逸民,诗海之凤凰”。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骆宾王还在政治上展现了其才干。他曾在武则天幽禁中宫时,力排众议反对拥立武三思,成功挽救了国家危机。他还曾任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等职,对政治有重要的贡献。他在政治和文学两个领域的表现都深得朝廷和百姓的认可,可见其才华之出众。

关于骆宾王的诗集,《新唐书》中记载的郗云卿辑的10卷本已经失传,但明、清两朝流传下来的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都收录了大部分骆宾王的诗歌作品。这些收录骆宾王诗歌的本子大致相同,均为后人整理的。其中清人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最为完善,能够对骆宾王的诗歌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中华书局也出版了排印本,使骆宾王的诗歌能够更好地传世。此外,《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还有部分关于骆宾王事迹的记载,也成为了了解骆宾王生平的重要资料。 成就详情»

介绍

到了骆宾王的诗作《送提举初表》和《拟李龟年飞龙引》等,赞赏有加。骆宾王的诗风雄健豪放,富有感情色彩和独特的意境,在唐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被广为传诵,也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骆宾王的一生经历丰富,生于寒门,却能成为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这与他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的精神分不开。他的精神也启示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只要能付出努力和汗水,不断追求进步,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骆宾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清丽脱俗、意境深远,展现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人文情感。他的诗作多数属于山水田园之境,清新淡雅,能够引人陶醉。而且,他的笔力婉约纤细,用字工整,表现细腻,富有诗意。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而且还包括对古文体的发扬,他在古文学方面也颇具造诣。在政治上,他也具有很高的才能和影响力,曾担任过朝中高官和外交使节,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之一。由于他的卓越才能和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和有力的影响。 介绍详情»

人物生平

以《易经.风地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名宾王,字观光。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幕府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骆宾王升任朝廷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有《在狱咏蝉》一诗传世。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为徐敬业的幕僚,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痛斥武则天的种种行为。武则天读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只是嘻笑,直到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大吃一惊,向左右大臣询问说:“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非常不高兴的说:“这是宰相的过失,骆宾王有如此的才华,怎么可以让他流失在外怀才不遇?”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义乌南通城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诗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