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一作: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及注释: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边陆地上蝉鸣声响起来,南方戴着冠帽的客人思念深刻。)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看着自己的黑发已经斑白,我来到你的身边吟诵。)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露水沉重,飞行困难,风声大易沉没。)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没有人相信我的高尚品德,谁能代表我表达内心的情感?)
注释:
西陆:指西边的陆地,即指西方。
蝉声:蝉鸣声。
唱:唱鸣。
南冠:南方的冠帽,指南方的士人。
客思深:客人的思念之情深。
堪:忍受。
玄鬓:黑发,指年老的人。
影:指人的形象。
白头:白发,指年老的人。
吟:吟诵。
露重:露水沾湿。
飞难进:指蝉难以飞入屋内。
风多响易沉:指风声大,蝉鸣声容易被淹没。
无人信高洁:指没有人相信高尚的品德。
谁为表予心:指谁能代表我表达内心的情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囚歌献武后》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中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蝉声来逗起客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折磨的不满。
诗的起始两句采用对偶句法,通过蝉声来打破读者的平静,引起读者的注意。接下来,诗人点出自己在狱中的苦闷和对家园的怀念,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将物我联系起来。诗人曾经多次上书对当时的执政者武则天进行讽谏,却遭到了下狱的报复。此时的诗人已经年老色衰,面对秋蝉的高唱,不禁感慨自身的无奈和过往岁月的匆匆。他甚至将自己与秋蝉进行比较,将自己的颓废与秋蝉的欢唱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伤和失落。
在诗的结构上,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整首诗贯穿于蝉的形象之中。比如,接下来的五六两句中,诗人纯用“比”体,将自己与蝉进行了对比。这种手法将诗人内心的感觉与现实的形象相结合,既使诗歌更具形象化,也更加生动。
最后,诗人将故事跟《白头吟》联系在一起,展现出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忧虑。整首诗含蓄而婉转,道出了骆宾王对困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首诗作从意境到结构都是唐代诗歌的典范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我们的主角——骆宾王,屈居下僚十多年,终于升任侍御史。然而,在他上疏论事触忤武后之后,却遭到了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骆宾王天生就有一股侠骨,他喜欢管闲事,帮助痴心女子打负心汉,打抱不平,杀人报仇,甚至革命。这些话道出了他下狱的根本原因:他勇于抗议上司,敢于动笔从事政治,因此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而就在这个囹圄之中,骆宾王写下了这首名为《囚歌献武后》的诗作,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痛与反抗精神。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唐代文学的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特点,也展示了骆宾王的才华和气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穷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秋:指仲秋或季秋之时。蝉儿:指蝉子。鸣叫:古人常用“鸣”来表示“叫”或“响”。阵阵:形容声音连续不断。悲伤:忧愁、难过。满头:形容头发全部。黑发:本指未老先衰者的头发,此处意即尚未衰老、华发的人。侵袭:侵袭、扰扰。秋露:就是秋天的露水。纵使:即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蝉儿虽然会飞,但它并非高空飞行的鸟类,往往飞得不高。瑟瑟:寒冷的样子。把……淹没:这里用反语,说明寒风能够把蝉儿的鸣声掩盖。居高食洁:蝉儿在树上高处栖息,食用清洁的树汁,喻指蝉儿平时品德高尚、清白自持。相信: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达了对别人不信任和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用蝉儿的声音来代表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愤懑心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骆宾王(约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被斩,一说剃发出家,终身隐居。道教扶鸾的信众以骆宾王被斩时兵解,忠肝义胆与文采昂扬,尊之为神,被玉帝封于南宫(南天),是为南宫骆恩师,与孔恩师同属于吕洞宾祖师之幕府。佛教徒则盛传骆宾王遁入禅门,称之为“普济妙章禅师”,年年端午盛大奉祀。台北行天宫会在端午节举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