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兢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他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他在唐朝时期,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司空、尚书令、太常博士等,他曾参与审理多起重大案件,并且曾多次上书谏言,为唐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

笔力遒劲著称,其所修国史尤为精炼准确,备受赞誉。此外,吴兢还是一位爱国之士,对外族侵略的事视若无睹,对大唐安危忧心如焚,曾数次上书劝告君臣,建言国策。

吴兢生于唐中宗先天元年,家境虽不显贵,但其父亲却是一位重视教育的士人。因此,吴兢自小便终日沉迷于读书中,对中国古代文献颇有研究。他不仅博览群书,还有极强的文笔和颇高的历史学知识。此后,吴兢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唐代一位官方历史学家。

在担任官员期间,吴兢多次为国出谋划策,很多情况下,他的言论都为玄宗皇帝所采纳。当那个时代国家风云变幻、外敌频繁侵犯时,吴兢就曾文告朝廷,指引玄宗皇帝,前往龙门,以眺望外敌状况,对抗入侵外族。吴兢对朝廷的建议通晓天下,许多有识之士,均对他深感敬佩。

吴兢的文学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他修订的国史成为当时中国的标志,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吴兢的笔锋极为刚劲有力,文字洗练而有力,并且处理历史事件的角度独特,能够极好地展现唐代的历史风貌。他的著作对后人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吴兢一生胸怀大志,不仅建言成就显赫,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也是唐时期文史界的一位佼佼者,作为一位文艺复兴的先驱者和历史学龙头,他和他的作品定会载入历史,永垂不朽。家藏书目》。可见吴兢在收集整理文献方面的才能和贡献。

除了著作和整理文献,吴兢还曾任职于官府,供职于吏部和太常寺,历任刑部员外郎、太常博士、礼部侍郎等职。他在任职期间,积极参与政务,提出许多有益建议,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赞扬。

吴兢还是一位拥护佛教的士人,他为佛教宣扬和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曾向唐玄宗建议,修建名为“法雨寺”的佛教寺庙,让僧侣们在那里读经诵佛,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寺庙得以建成。

吴兢的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士人,更是一位为人正直、忠于职守、善于施恩的君子。他的一生充满了汉文化的精神和理想,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此外,西斋书目中还著录了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如《诗经》、《周礼》、《国语》、《春秋左传》等等。其中,《诗经》是《经》部中的第一部大型诗歌集,内容涵盖了古人对自然、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表达,对于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周礼》则是关于周朝统治制度和礼制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仪礼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此外,《国语》、《春秋左传》等史书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斋书目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了学者们垂涎的珍宝。虽然现在很多书籍已经散佚或损毁,但是西斋书目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西斋书目在现今还有继承者,他们致力于维护这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其中的珍贵文物和知识。 生平详情»

铁事典故

高峻,修史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但到了唐朝晚期,史馆的规模和质量都出现了下降。

尽管如此,吴兢对于唐代史学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他的史学思想以及对唐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对后来的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历史学界,吴兢主要以《旧唐书》的编纂者身份而被人们熟知。在史馆工作期间,他曾多次向皇帝请示是否可以重修历史,将《新唐书》和《新唐志》纳入编纂范畴之中。然而,这一想法并不得到会同,吴兢的希望最终落空。

尽管如此,吴兢依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旧唐书》的编纂工作中。这部史书对于唐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兢在编纂时采取了许多独特的方法,例如“类编法”、“论次法”等,这些方法在后来的中国史学界以及世界史学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借鉴。

另外,在唐代的历史研究方面,吴兢对于唐代文化和社会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着手整理和研究唐代的农业、地理、经济、文学等方面的资料,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吴兢虽然在史馆的修史事业并不顺利,但他对于唐代史学和历史研究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他以《旧唐书》的编纂者身份,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界中的著名人物,为后世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的请求。但是,朝廷并没有予以答复。相反,史馆中庸才充斥,监修弄权的情况日渐严重,许多优秀的史官相继离职或被罢免。而另一方面,社会风气也逐渐变坏,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程度也逐渐下降。

直至清朝末年,史馆的管理已经变得极为混乱。面对历史不实和文献错误的问题,史馆也无力解决。直到辛亥革命后,史馆被废除,改由新的机构——故宫博物馆接管历史文物的管理和修史工作。

总之,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史官制度逐渐衰落,并且随着历史的进程被取代。然而,史官制度所体现的尊重历史、强调道德、重视学问等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百世之诸经”,明确提出了史官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吴兢也清楚认识到史官的地位和条件。“俸料斯绝,所冀禄秩稍厚,甘脆有资,乌鸟之诚,幸垂矜察”,他希望能够获得一份能够维持生活的报酬,并且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吴兢的请求辞职虽然没有得到批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动摇他的信仰和热情。他仍然在史官一职上努力工作,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和行动,是我们今天从事历史和文化研究所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年开始编修本朝国史的情况,并请求得到皇帝的认可和支持。唐玄宗对他的请求十分重视,不仅授予他相应的官职和允许使用史馆的资源,还特地指定一些资深史官协助他完成国史编纂工作。吴兢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用了25年时间编撰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两部伟大的史书,成为了唐代和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吴兢的史学思想和编史成就不仅在唐代史学界和文化界影响深远,也对后世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史书应当记录历史真相和人物功过得失,而非盲目地拍马屁和美化历史,这种看法被后来的许多史学家和历史大师所继承和发扬。同时,吴兢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史书编纂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时他认为应该报告皇帝;其次是由于他对官方史书《旧唐书》的不满,认为其夹杂私见、未经考证之说,不利于传承正史。因此,吴兢希望皇帝能够批准他的国史成为正史传世,以弥补官方史书的不足。
第四,吴兢的请求最终得到了唐中宗的批准,但是在唐中宗逝世后,随着政权的更替,吴兢的国史未能成为正史,仍然是私撰之作。然而,吴兢的国史依然被后人所称道,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铁事典故详情»

史学特色

文章:

吴兢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其所撰写的史书《贞观政要》至今仍被人称道。这部书主要记述了唐太宗时期(公元627年至649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礼仪、教育等方面状况,内容涉及诏诰、奏表、对话以及事件描写等,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

《贞观政要》虽然只有八万字左右,但它的简明扼要,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这部书的出现,填补了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的空白,成为了后人了解和研究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资料。

吴兢是如何写出这样一部简短而详实的史书呢?其实,这跟他的个人修养、经历和写作风格都有很大关系。吴兢一生身居高位,同时又拥有深厚的学识,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唐太宗所推崇的文治武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吴兢熟练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也是非常高超的,他善于从繁复的历史事件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表现。

正是这种写作风格和个人素养使得他的史书成为了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播。即便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如果要从吴兢的史书中找到一个最大的启示,那么无疑就是简单清晰的文风胜于华丽繁复。无论是历史写作还是其他领域,都应该以简明扼要、注重实用为原则,这样才能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总而言之,《贞观政要》虽然字数不多,但它所概括的历史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旧唐书所言,吴兢的“叙事简要,人用称之”,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写作品质。 史学特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