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吞蝗》拼音译文赏析

  • táng
    tài
    zōng
    tūn
    huáng
  • [
    táng
    ]
    jīng
  • guān
    èr
    nián
    jīng
    shī
    hàn
    huáng
    chóng
    tài
    zōng
    yuàn
    shì
    jiàn
    huáng
    chóng
    duō
    shǔ
    meí
    ér
    yuē
    rén
    weí
    mìng
    ér
    shí
    zhī
    shì
    hài
    bǎi
    xìng
    bǎi
    xìng
    yǒu
    guò
    zài
    rén
    ěr
    yǒu
    líng
    dàn
    dāng
    shí
    xīn
    hài
    bǎi
    xìng
    jiāng
    tūn
    zhī
    zuǒ
    yòu
    jiàn
    yuē
    chéng
    tài
    zōng
    suǒ
    zaī
    zhèn
    gōng
    zhī
    suì
    tūn
    zhī

原文: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译文及注释
观二年,京师遭遇旱灾,蝗虫大量繁殖。太宗前往苑中视察庄稼,看到了蝗虫,便摘了几只蝗虫说:“人们靠谷物为生,而你们吃了它,这是在害百姓。如果你们有灵性,就应该蚀食我的心脏,不要伤害百姓。”他准备吞下这些蝗虫,但左右的人急忙劝阻说:“恐怕会生病,不可这样做!”太宗回答:“我希望能够转移灾难,为什么要避讳疾病呢?”最终,他吞下了这些蝗虫。
注释:
观二年:指唐太宗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

京师旱:指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遭遇了严重的干旱。

蝗虫大起:指当时蝗虫大量繁殖,成为了严重的灾害。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入苑视禾:指太宗进入皇家园林观看庄稼。

掇数枚:指太宗摘了几只蝗虫。

人以谷为命:指人们的生命和生计都依赖于粮食。

汝食之:指蝗虫吃掉了庄稼,从而危害了百姓的生计。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指太宗认为如果百姓犯了错误,那么他就应该为他们承担责任。

尔其有灵:指太宗认为蝗虫也有灵性。

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指太宗希望蝗虫能够吃掉他的心脏,从而不再危害百姓。

将吞之:指太宗准备将蝗虫吞下去。

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指太宗的左右臣子们都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对太宗的健康造成伤害。

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指太宗希望通过吞下蝗虫来消灾解难,他认为这样做并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遂吞之:指太宗最终还是吞下了蝗虫。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唐太宗在蝗灾期间吞食蝗虫的故事,并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他的形象。在面对蝗虫时,唐太宗首先关心的是人民,意识到蝗虫是害于百姓的,并表示自己愿意为人民承担责任。当劝止他吃蝗虫时,他坚定地表示愿意面对灾难,消灭蝗虫,展现了一个心怀子民、勇气坚毅的帝王形象。这篇文章表达了唐太宗的爱民之心,他品格高尚、忧国忧民,随时准备为人民承担困难和灾难。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贞观二年,指唐太宗在位的公元628年。京城长安遭受了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前往园子查看粮食情况,发现禾苗上有蝗虫,他捉了几只并说:“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意思是说,虽然蝗虫吃粮食是常理,但它们伤害了百姓,所以百姓被迫采取措施抵抗它们,而这样的行为却是在破坏了生态平衡。 周围的人赶紧劝阻道:"恐怕吃了会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则回答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转移到我一个人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他的意思是,如果能够承担起降雨使蝗虫消失、庄稼茁壮生长的责任,并把灾祸和疾病承担到自己身上,这一定是更好的选择。最后,唐太宗便把蝗虫吞了下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吴兢简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他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他在唐朝时期,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司空、尚书令、太常博士等,他曾参与审理多起重大案件,并且曾多次上书谏言,为唐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