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年(756年)中进士。在安史之乱期间,他逃避到江南。宝应元年(762年)补任渭南尉,随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务,最终升任郢州刺史。 郎士元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与钱起齐名,被後人称为“钱郎”。他们的诗歌风格很受欢迎,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誉(出自《中兴间气集》高仲武)。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不少唐诗家们都名垂青史,他们的诗作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其中,郎士元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郎士元出生年月并不清楚,一些文献称他出生于公元727年,逝世于公元780年。他是河北定州人,字君胄。天宝十五年(756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进士。在宝应元年(762年),他被任命为渭南尉,后来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位,最终升职至郢州刺史。
与郎士元并称的还有钱起,两人合称“钱郎”。他们的诗名在当时极为盛行,被人们广泛传颂。人们评价他们的诗歌如此道:“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足见他们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
但是,郎士元的集子中,大部分都是送别之作,内容相对贫乏。虽然他的诗歌没有沈佺期或白居易那样的深度和复杂度,但他的诗歌依旧有着流畅的抒情性和朴素的风格。他的诗作中,经常涉及家国情怀,表达爱国之情的同时,还表现出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使人为之感动。
综合来看,尽管郎士元的诗歌产量不高,但是他的诗作仍然够得上一位杰出的唐代诗人,并有很高的诗歌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自身的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生平详情»
岳阳楼记》之称的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是一个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三位一体的人物。当他年轻的时候,便在韩愈的影响下,学习了诗歌。而在中年,期望官场上干出一番事业的他,又通过翻译、编撰等方式,使自己著述家和学者的身份进一步得到了彰显。最后,他又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身份,在当时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范仲淹的诗歌数量虽不算很多,但一部分作品却极具价值。尤其在中国古诗中,他属于比较少见的“闲逸派”代表人物,写作风格淳朴,自然。范仲淹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七律《岳阳楼记》。这首诗写的是他到岳阳楼旅行期间的所见所想。形式上突破了五言和七言的束缚,而是以全篇七律对艺术修养、生命人生、政治理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范仲淹的诗歌题材涉及主要是旅行、送别、怀古、景物描绘等。其中,《送李将军赴定州》、《送杨中丞和蕃》、《长安逢故人》、《送张南史》等节选则展示了他的擅长之处。他的诗有着真切自然的特点,像是在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应刻画出来,又在文字中留下些许余韵,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诗歌的情感体验。
最为使人感动的则是范仲淹在任滑州刺史期间的事迹,那年代滑州常常受到侵扰,民众生活疲惫,而他坚守岗位,带领官兵、广大百姓同心协力,一举拯救了滑州,并获得民众赞誉与尊崇。随后的归隐生活中,范仲淹又以传统文化底蕴的杰出者自居,为后世有所建树。
总之,范仲淹不仅以文学家的身份对中国古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作为一支真正的文化领袖,为后来者的思想启迪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奉献。郎士元(654-715年),字思真,唐代初期知名官员和诗人。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诗人郎君绍,家境富裕,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郎士元早年曾任官,但因政治斗争而远离官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创作诗歌和研究佛学上。他的诗歌作品充满着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和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后人编选郎士元的诗歌作品集,如《郎士元集》、《唐诗二十六家》等,这些集子中既包括原汁原味的作品,也包括之后编者进行过一定整理和加工的作品。
如今,郎士元的诗歌依然流传于世,成为唐代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品风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