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将军赴定州 / 送彭将军》拼音译文赏析

  • sòng
    jiāng
    jūn
    dìng
    zhōu
    /
    sòng
    péng
    jiāng
    jūn
  • [
    táng
    ]
    láng
    shì
    yuán
  • shuāng
    jīng
    hàn
    feī
    jiāng
    wàn
    shòu
    héng
    chūn
    lín
    biān
    jìn
    huáng
    yún
    chū
    sài
    duō
  • beī
    jué
    fēng
    shù
    cháng
    duàn
    yīn
    shān
    tiān
    jiāo
    qǐng

原文: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相关标签:战争送别

译文及注释
双旌:两面旗帜;汉飞将:汉朝的将领;万里:遥远的距离;授:交付;横戈:横着的战斧。

春色:春天的景色;临边:临近边境;尽:到了尽头;黄云:黄色的云彩;出塞:从边境出发。

鼓鼙:战鼓和战鼓;悲:哀伤;绝漠:荒凉的沙漠;烽戍:边防的烽火台;隔:隔绝;长河:黄河。

莫:不要;断:中断;阴山:山名;路:道路;天骄:指敌方的将领;已:已经;请和:请求和平。
注释:
双旌:双面旗帜,表示将领的身份和权威。
汉飞将:指汉朝的将领,可能是指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韩信。
万里授横戈:授予横扫万里的戈矛,表示将领要征战千里,打败敌人。
春色临边尽:春天的景色已经到了边境,即战争的前线。
黄云出塞多:黄色的云彩从边境的塞外出现,表示敌人的军队已经来袭。
鼓鼙悲绝漠:鼓声和战鼓声在荒凉的戈壁上回荡,表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烽戍隔长河:烽火台和城堡隔着长长的黄河,表示战争的范围广阔。
莫断阴山路:不要阻断阴山的道路,表示要保持通畅的交通线,以便军队调动。
天骄已请和:指北方的匈奴已经向汉朝请求和平,表示战争即将结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送彭将军》,作者不详,但是在《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中有记载。据了解,这首诗在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出征时,必有钱郎二人饯行,并且会写诗作为送行礼,名声很高。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场合下诞生的,格律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格,用下平声五歌韵。中二联对仗自然。首句三拗四救,平仄规范。 开头两句“李将军万里独横戈,”非常引人注目,通过把此将军比作汉飞将军李广,以表达作者对将军的评价。然后,颔联就描绘了戍边环境的艰险。“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通过描绘黄河以北的沙尘暴,表现出边塞地区的荒凉。 颈联则写出了军旅的豪气,“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其中“鼓鼙”指军鼓,“悲绝漠”则是使动用法,意味着敌人闻风丧胆。两句话中,对句流畅自然,通过描述军威震慑,表达出敌人入侵的烽火在黄河以北就已被隔断的意思。 尾联则是警示和劝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出征前要注意的事项。最后一句则是提醒:“阴山路难进,莫使人折腰。” 意思是,不要过于追求胜利,留下敌人一条退路,避免死战。如果能够打败敌人,那么让他们求和谈判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深刻描绘边塞军旅的艰苦和豪迈,表现出作者对将军和他的军队的高度评价,并且明确警示士兵不要过于贪求胜利。这首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唐诗佳作。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军中大旗猎猎作响,汉家大将将要挥师出征;看他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关塞悠远,春风难以企及,未到关前,就已经看不到春色了;关外,风卷沙尘,黄沙弥漫如云,遮天蔽日。军中鼓声,悲壮激越,直达遥远的沙漠;戍台烽火,阻隔着浩荡的黄河。想到将军所去之地,在那阴山之北;慑于将军声威,入侵的强敌已经求和。 注释: 汉家:即中国,指汉族的祖先或代表。 关塞:边塞,指我国古代北方的屏障性军事建筑。 春风难以企及:形容时间的延长和路程的遥远。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过黄土高原,最终注入渤海。 阴山:我国西北地区的山脉,位于陕西、宁夏等地,南连秦岭并与之相接。 声威:声势和威望,通常指对人有一定的压迫力或恐惧感。 求和:求和平而停战。 译文及注释详情»


郎士元简介: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年(756年)中进士。在安史之乱期间,他逃避到江南。宝应元年(762年)补任渭南尉,随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务,最终升任郢州刺史。 郎士元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与钱起齐名,被後人称为“钱郎”。他们的诗歌风格很受欢迎,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誉(出自《中兴间气集》高仲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