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拼音译文赏析

  • bǎi
    lín
    nán
    wàng
  • [
    táng
    ]
    láng
    shì
    yuán
  • shàng
    yáo
    wén
    jīng
    shè
    zhōng
    zhōu
    weī
    jìng
    shēn
    sōng
  • qīng
    shān
    hòu
    yún
    yóu
    zài
    huà
    chū
    dōng
    nán
    fēng
    (
    dōng
    nán
    zuò
    西
    nán
    )

原文: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一作:西南)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溪边远处传来精舍的钟声,停船步行穿过深深的松林。
青山在霁后依然云雾缭绕,画出东南(或西南)的四五座山峰。
注释:
溪上:河流上方的地方。

遥闻:远远听到。

精舍:佛教用语,指寺庙或寺院。

钟:指寺庙里的钟。

泊舟:停泊船只。

微径:小路。

度深松:穿过深松林。

青山:山的颜色。

霁后:雨过天晴后。

云犹在:云还在天空中。

画出:描绘出。

东南:方位词,指东南方向。

四五峰:指四到五座山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很有意境的,它刻画出诗人在穿过松柏林后才看到前面的景象。第三句有“山光”二字,这是一个意境十分深远的词语。它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使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第四句则写出了那震耳欲聋的钟声,表现出它的巨大声响和知名度。“钟声”不仅是景物,更是一种思想,“遥闻”这两个字也具有多重涵义:一方面强调了钟声之声的清脆,另一方面也描绘出作者在此时已经接近山顶,钟声更为清晰响亮。最后一句点出了“柏林寺”,整篇诗的主题也就在这里得以明确。全诗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通过展示人物的行动和感受,引发读者的内心共鸣和情感体验,而且把自然景色与感情融合在一起,将其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刻画出诗人在山林中的行走和感受,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寺庙的崇高仰慕。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船行溪上之时,远远就听到了柏林寺的钟声;停船靠岸,山路曲折,松柏掩映,慢慢走向山上的柏林寺。雨后的青山,云蒸雾腾,群峰吞吐着云雾,又为云雾所掩覆;云海雾涛中唯有三点两点山尖显露,犹如一幅富于神韵的水墨山水图,被造化神秀的笔触画出。 注释: - 柏林寺:一个名为“全真柏林寺”(原名“西华山太清宫”)的道教名胜古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西岭山脉的柏林山上。 - 松柏:指松树和柏树,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坚定不移和高洁操守。 - 青山:既可指青翠的山峰,也可以泛指山地。 - 云蒸雾腾:形容云雾蒸腾升起的景象。 - 群峰:指山峰。 - 吞吐:形容山峰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的状态。 - 云海雾涛:形容云雾密布,如同一片汪洋海面。 - 山尖:山峰的尖顶。 - 神韵:神秘、超脱凡俗的气氛或气质。 - 水墨山水图:指以中国传统水墨画法表现的山水图像。 - 造化神秀:指自然界的巧妙变化和美妙景致,具有神奇之妙。 译文及注释详情»


郎士元简介: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年(756年)中进士。在安史之乱期间,他逃避到江南。宝应元年(762年)补任渭南尉,随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务,最终升任郢州刺史。 郎士元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与钱起齐名,被後人称为“钱郎”。他们的诗歌风格很受欢迎,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誉(出自《中兴间气集》高仲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