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 姓名:姚鼐 - 生卒年:1731年至1815年 - 字号:姬传 - 一字:梦谷 - 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 - 谥号:无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经历: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 作品: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以上是根据信息整理出的姚鼐的基本信息,如有不全之处,还请指出。

藏书故实

姚鼐:一位清代学者的治学历程

姚鼐(1763年-1832年),字恩甫,号惜抱轩,桐城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官员,并先后任职于礼部、刑部等部门。除了从政之外,他也在江宁、扬州等地主持过多个书院,并担任了40年的教学工作。他对经学有着深厚的造诣,是一位既擅长经学又精通子史、诗文的学者。同时,他也是三联体之一——与刘大櫆、方苞并列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

姚鼐的治学之道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曾撰写书录91篇,这些书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其中,他所写的《惜抱轩书录》4卷,是他收藏的书籍目录,并在其中附上跋尾题记等内容。此外,他还编辑了《古今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抄》等多部作品。这些都体现出了姚鼐的学术研究精神和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姚鼐的藏书楼名为“惜抱轩”,其中所藏古文、经、史、字画等多种内容,是当时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甚至还为自己的藏书建立了印章,让这些文化宝藏得以更好地流传下来。姚鼐的著作也不在少数,他的集子《惜抱轩文集》囊括了他之前所写的各种文章,包括书目、笔记、诗词、赋文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

总体来说,姚鼐是一位清代杰出的学者,其治学历程充满着韵味。他不仅在从政方面积极探索,还承担了多个书院的教学工作,在文化遗产收藏和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并以此为基础,在学术界广泛影响。可以说,姚鼐的治学之道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其书籍和思想在社会上也广泛传承。 藏书故实详情»

生平

姚鼐: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化名人

姚鼐,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吴兴姚氏后裔,家族世居桐城县城已超过300余年。其祖先均为清朝官员,身世显赫,为时代的杰出代表。姚鼐自幼嗜学,深受伯父姚范、桐城派祖师刘大櫆等文化名人的影响,学贯经史,擅长古文。

1750年,姚鼐考中举人,但在五次礼部会试中屡次落榜,直到1763年第六次应试中进士,成为庶吉士。历任兵部、礼部等各大部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和广东会试同考官等职务,政治生涯较为辉煌。

姚鼐一生饱读诗书,出版了多部个人著作,如《阡陌录》、《华岳集》等,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其诗文继承了唐宋文化的精髓,风格清新脱俗,对当时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成就,姚鼐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校长,尤其是创办了桐城县立书院,致力于推广教育并注重培养人才,对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姚鼐一生忠诚、清廉、勇于创新,其文章、事迹不仅被后人传诵,而且被广泛收录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子。

2023年的今天,我们回顾姚鼐这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更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姚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与创始人方苞和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他在继承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他认为,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的思想;“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则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的补充和发展。

在美学上,姚鼐提出了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则是婉约。他认为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才能产生多样的风格。同时,他还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他认为,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姚鼐的这些贡献形成了桐城派古文的完整理论体系。他所编著的《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在传统文论方面,他还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于中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而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则实际上是作者个人性格和情感的反映和表现。

总体来说,姚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的主张,以及“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的思想和“阴阳刚柔说”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