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tài
    shān
  • [
    qīng
    ]
    yáo
    nài
  • tài
    shān
    zhī
    yáng
    wèn
    shuǐ
    西
    liú
    yīn
    shuǐ
    dōng
    liú
    yáng
    jiē
    wèn
    yīn
    jiē
    dāng
    nán
    beǐ
    fēn
    zhě
    cháng
    chéng
    zuì
    gāo
    guān
    fēng
    zài
    cháng
    chéng
    nán
    shí
  • qián
    lóng
    sān
    shí
    jiǔ
    nián
    shí
    èr
    yuè
    jīng
    shī
    chéng
    fēng
    xuě
    cháng
    qīng
    chuān
    穿
    tài
    shān
    西
    beǐ
    yuè
    cháng
    chéng
    zhī
    xiàn
    zhì
    tài
    ān
    shì
    yuè
    dīng
    weì
    zhī
    zhū
    xiào
    chún
    yǐng
    yóu
    nán
    dēng
    shí
    dào
    jiē
    shí
    weí
    dèng
    qiān
    yǒu
  • tài
    shān
    zhèng
    nán
    miàn
    yǒu
    sān
    zhōng
    rào
    tài
    ān
    chéng
    xià
    dào
    yuán
    suǒ
    weì
    huán
    shuǐ
    shǐ
    xún
    dào
    shào
    bàn
    yuè
    zhōng
    lǐng
    xún
    西
    suì
    zhì
    diān
    shí
    dēng
    shān
    xún
    dōng
    dào
    yǒu
    tiān
    mén
    dōng
    zhě
    weì
    zhī
    tiān
    mén
    shuǐ
    suǒ
    zhì
    jīn
    suǒ
    jīng
    zhōng
    lǐng
    shān
    diān
    xiàn
    dāng
    dào
    zhě
    shì
    jiē
    weì
    zhī
    tiān
    mén
    yún
    dào
    zhōng
    bīng
    huá
    dèng
    dēng
    shàng
    cāng
    shān
    xuě
    míng
    zhú
    tiān
    nán
    wàng
    wǎn
    zhào
    chéng
    guō
    wèn
    shuǐ
    lái
    huà
    ér
    bàn
    shān
    ruò
    dài
    rán
  • shēn
    huì
    yǐng
    zuò
    guān
    tíng
    dài
    chū
    fēng
    yáng
    xuě
    miàn
    tíng
    dōng
    xià
    jiē
    yún
    màn
    shāo
    jiàn
    yún
    zhōng
    bái
    ruò
    shǔ
    shí
    zhě
    shān
    tiān
    yún
    xiàn
    线
    chéng
    cǎi
    shàng
    zhèng
    dān
    xià
    yǒu
    hóng
    guāng
    dòng
    yáo
    chéng
    zhī
    huò
    yuē
    dōng
    hǎi
    huí
    shì
    guān
    西
    fēng
    huò
    huò
    fǒu
    jiàng
    hào
    ér
    jiē
    ruò
  • tíng
    西
    yǒu
    dài
    yòu
    yǒu
    xiá
    yuán
    jūn
    huáng
    xíng
    gōng
    zài
    xiá
    yuán
    jūn
    dōng
    shì
    guān
    dào
    zhōng
    shí
    táng
    xiǎn
    qìng
    lái
    yuǎn
    jìn
    màn
    shī
    dāng
    dào
    zhě
    jiē
    wǎng
  • shān
    duō
    shí
    shào
    shí
    cāng
    heī
    duō
    píng
    fāng
    shào
    yuán
    shào
    shù
    duō
    sōng
    shēng
    shí
    xià
    jiē
    píng
    dǐng
    bīng
    xuě
    shuǐ
    niǎo
    shòu
    yīn
    zhì
    guān
    shǔ
    neì
    shù
    ér
    xuě
    rén
  • tóng
    chéng
    yáo
    nài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泰山的阳面,汶水向西流淌;阴面,济水向东流淌。阳谷和阴谷都汇入了汶水和济水。在南北分界处,有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面十五里处。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乘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的边界,到达泰安。那年是丁未年,我和知府朱孝纯的儿子颍由南麓登山。这段路程有四十五里,路都是用石头铺成的,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谷。中谷绕着泰安城,就像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一开始沿着这个谷进入,走了一半后越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最终到达山顶。古时候登山,是从东谷进入,路上有一个天门。东谷古称天门溪水,我没有去过。现在经过中岭和山顶的崖壁,人们都称之为天门云。路上迷雾弥漫,冰面滑溜,石级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苍山上覆盖着白雪,天空明亮。远望城郭,汶水和徂徕就像画一样,而半山处被云雾笼罩。

在戊申年的晦日,五更钟,我和颍由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吹起积雪,打在脸上。亭子东面,云雾弥漫。渐渐地,云雾中出现了几十座白色的山峰。极高处,天空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太阳升起来了,正红如丹,下面有红光,动荡不定。有人说,那是东海。回头看日观亭西面的山峰,有时能看到太阳,有时看不到,颜色变幻不定。

亭子西面有岱祠和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那天,我在路上看到的石刻,从唐朝的显庆年间开始,远古的石刻都已经消失了。偏僻的地方没有路,也没有石刻。

泰山上石头多,土地少;石头呈苍黑色,多为平方形,少为圆形。树木很少,多为松树,生长在石缝中,都是平顶的。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痕迹。在日观峰附近几里内没有树木,雪深及人膝。

这是桐城姚鼐的记录。
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注释】
1. 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为五岳之一。
2. 汶水:发源于泰山南麓,流经济南市,最终注入黄海。
3. 阴:指泰山的北面。
4. 济水:发源于泰山北麓,流经济南市,最终注入黄海。
5. 阳谷:指泰山的南面山谷。
6. 汶:指汶水。
7. 阴谷:指泰山的北面山谷。
8. 济:指济水。
9. 南北分者:指泰山的南北分界线。
10. 古长城:指泰山南麓的长城遗址。
11. 最高日观峰: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
12. 长城南十五里:指泰山南麓的长城遗址距离最高日观峰的距离为15里(约合7.5公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注释】
1. 乾隆三十九年:指清朝乾隆皇帝39年,即1774年。
2. 京师:指北京。
3. 齐河:位于山东省中部,为济河的支流。
4. 长清: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
5. 西北谷:指泰山的西北面山谷。
6. 长城之限:指泰山南麓的长城遗址。
7. 泰安: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所在地。
8. 丁未:农历十二月丁未日,即1774年1月26日。
9. 知府:清代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称谓。
10. 朱孝纯:清代官员,曾任泰安知府。
11. 颍:朱孝纯的儿子。
12. 十五里:指泰山南麓的长城遗址距离泰安市区的距离为15里(约合7.5公里)。
13. 砌石为磴:指道路由石头砌成,形成阶梯状。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注释】
1. 正南面有三谷:指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2. 中谷:指泰山正南面的中间山谷。
3. 绕泰安城下:指中谷绕过泰安城的周围。
4. 郦道元:唐代诗人,曾游泰山,有《登泰山记》。
5. 环水:指中谷绕泰安城下的情景。
6. 循以入:指沿着中谷进入泰山。
7. 中岭:指泰山中部的山岭。
8. 西谷:指泰山正南面的西侧山谷。
9.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指古代登泰山时,沿着东谷进入,道路上有一座名为天门的建筑。
10. 东谷:指泰山正南面的东侧山谷。
11. 天门溪水:指东谷中的一条小溪,因其位于天门建筑下,故称为天门溪水。
12. 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指现代登泰山时,沿着中岭进入山顶,路上的云雾被称为天门云。
13.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指登泰山时,道路上的雾气很大,路面也很滑,石阶几乎无法行走。
14.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指泰山山顶上的雪景,如同苍山负着雪,照亮了南方的天空。
15.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指夕阳照耀下的泰安城和汶水、徂徕河流景色,如同一幅画卷。
16. 半山居雾若带然:指泰山山体中部的云雾,如同一条带子缠绕在山体上。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注释】
1. 戊申晦:农历十二月戊申日,即1774年2月6日。
2. 五鼓:指清晨五点钟。
3. 子颖:指朱孝纯的儿子。
4. 日观亭:泰山山顶上的观日亭,用于观赏日出。
5. 大风扬积雪击面:指山顶上的大风吹起了积雪,打在脸上。
6. 云漫:指山顶上的云雾很浓。
7.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指山顶上的云雾中,有数十座山峰矗立。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章层次
情感和感性印象。 文章层次如下: 一、介绍《登泰山记》的背景 A. 时间和作者 B. 作品概述和历史地位 二、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 A. 山和水的联系 B. 汶水和济水 C. 阳谷和阴谷 D. 古长城和日观峰 三、登山经过 A. 开始登山 B. 登上终南峰 C. 看到夕阳和夜景 D. 艰难攀爬到玉皇顶 四、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 A. 夕阳的颜色和形态 B. 夜晚的景象 C. 日出前的准备 D. 雄奇壮观的日出 五、名胜古迹 A. 神道和仙人洞 B. 天街和天桥 C. 贡院和钟楼 D. 其他名胜古迹 六、总结 A. 意义和价值 B. 对泰山和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C. 对游记的感悟和启示 文章层次详情»


内容结构
的重点,需要把握好节奏和情感。作者将整个登山过程分为两部分:从京城出发到泰山的旅途,以及泰山的登山路线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在叙述旅途时,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描述和细节,如车厢内人们的情绪、路途中的天气变幻、路边的景色等,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体验旅途的感受。在叙写登山路线时,可以用一些动词来增强文笔,如“攀缘”、“跳跃”、“蜿蜒”等,同时可以交代一些具体的地点和景观,以便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登山的艰辛和到达山顶后所得到的回报。第三段,是描述观日出的情景。可以在此交代一些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观日出的人群的情绪和表情,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精彩的词语和形象来描绘日出时的美丽景象。第四、五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和冬季景色。第四段可以先点明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后介绍一些具体的古迹和石刻,如玉皇顶、天街、碑林等。第五段是描写冬季泰山的景色,可以用一些充满诗意的词语来形容泰山雪后初晴时的美丽景象,如“峰巅苍穹、霞光万道”等。最后,作者要提醒读者,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以说明作者是为了记录此次旅行而撰写此文。 内容结构详情»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并且语言简洁、生动。作者以泰山和雪为例,通过侧面烘托的办法,成功地描绘出景物的特殊之处。在描写泰山的高峻时,作者通过“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在描写雪的特性时,则用“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字眼作为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同时,本文的语言十分简洁,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词藻,但却能够生动地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如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等表达方式,尤显其简练。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非常精彩,用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特殊之处。 写作特点详情»


文章特点
的晚霞,犹如锦绣盛放的锦囊。”这里作者用锦囊比喻晚霞的美丽,形象生动,使人产生了即视感。“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这句诗是描写友情的痛苦分别。作者把离别比喻为“渐行渐远”,将友情比作书信,由此表达了对友情深厚的情感。 以上几点是《滕王阁序》的几个特点。 首先,《滕王阁序》中阴阳之说是一种古代哲学观念,是古代思想家们探讨自然界规律的体现。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阴阳之说来描述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汉水的南面等事物,表现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其次,《滕王阁序》的描写语言富于变化。全文中,作者精心选用了一个个恰如其分的动词,如“乘”“历”“穿”“越”来揭示旅行者途径的河流、山谷、城墙等物象,生动地展现出作者的艺术审美和精湛技巧。 另外,《滕王阁序》中的比喻和拟人也是诗歌的重要特点。既有苍山负雪的比喻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又有望晚日的晚霞宛如锦囊,还有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等许多生动形象的表达。这些比喻和拟人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神秘、浪漫和诗情画意。 总之,《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一篇文学佳作,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为了向父亲表达感激之情,不惜风雨兼程,远走他乡,攀登泰山的历程。文章用阴阳之说、描写语言、比喻和拟人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孝敬父母,爱护家族,弘扬士大夫精神的道德情操,在历史上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文章特点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山岳之一的东岳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虽然在海拔高度上并不是最高的,但其地理位置、历史地位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壮观景象,使得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座山曾经被许多帝王封禅,而其别名“天孙”也表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泰山不仅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还拥有如画一般的壮美自然景观。深邃的峡谷和奇特的石头,高耸的峰顶和云雾缭绕的群山,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姚鼐就是其中一位,他写下了许多与泰山相关的作品。 从文化和历史角度看,泰山是一个政治意义深厚的文化山,因其被众多帝王封禅而被推崇为五岳之首,并被称为“天孙”。同时,泰山也是一个民间信仰的圣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在自然风光方面,泰山的壮美景象也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因此,这座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体现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姚鼐所写的《登泰山记》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泰山的神奇和壮观。他描述了登山者在攀爬中所见到的美景,通过对泰山的描述,他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也展示了一个壮美山区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总之,东岳泰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山岳之一,不仅具有壮美的自然景观,还体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通过姚鼐等文人的文学创作,这座山岳的神秘、浪漫和雄伟都被定格在千古之间,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探究。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泰山(Tàishān)的南面,汶河(Wènhé)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Jìshuǐ)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yáng gǔ)和阴谷(yīn gǔ)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Rìguān Fēng),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Qíhé xiàn)、长清县(Chángqīng xiàn),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Zhōng gǔ)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Lì Dàoyuán)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Tiānmén)。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带。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余、以、限”等现象的简述。 古今异义方面,可以以泰安、是月丁未、复循西谷、戊申晦、多平方等为例。其中,“至于”古义表示到达的意思,而今义则表示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古代表示指示,今天常用作判断词;“复”在古代表示再次,今天还有往复、重复的意思;“晦”在古代表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今天则表示昏暗、夜晚;“平方”在古代表示方方整整的山石,现今则是一个数学术语。 通假字方面,比如“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圜”通“圆”,圆形的山石等等。 词类活用方面,比如“汶水西流”中的“西”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向西流动;而“济水东流”中的“东”也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向东流动。类似的,像“限”在“崖限当道者”中是名词作状语,表示门槛一样的限制,而在“越长城之限”中则是表示界限的名词。 一词多义方面,比如“当”有在……的地方、挡住、面对等多种意思;“道”既可以是名词表示道路,也可以是动词表示走路。 余、以、限等的用法,则是代词或连词的不同表现。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余”,是代表自己的意思,“以”表示在时间上,在……的时候,而“限”则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表示界限或门槛等。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这些现象使得语言更为精美和富有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 文言现象详情»


姚鼐简介: - 姓名:姚鼐 - 生卒年:1731年至1815年 - 字号:姬传 - 一字:梦谷 - 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 - 谥号:无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经历: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 作品: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以上是根据信息整理出的姚鼐的基本信息,如有不全之处,还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