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

生平
七岁时,进入道场学习佛法。这些旅途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旅途中体验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变化。

在漫游的过程中,杜甫也积累了大量的人生经验。他见到了不同的人,体验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对社会和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于是开始在自己的诗歌中反映这些体验和认识,这也成了他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重要因素。

杜甫的诗歌中不仅有对生活的感悟,还有对社会的关怀。他在自己的诗中不断地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并呼吁人们关注和改善社会的种种不足和矛盾。他的《赠卫八处士》中写到:“诸公谁肯听,闲话徒添惆。(谁肯听取我的话啊,无用的说说只能增加忧愁)”这就是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后世视为不朽的经典。他的年少优游是他诗歌的源泉,也是他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重要根基。杜甫的诗歌跨越时间和空间,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默默地呐喊和奋斗。年(747年),杜甫进京应试,但未中举。之后,他历经数次投考,但始终未能获得一官半职。这时,他的财政状况逐渐恶化,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生计,他开始在驿站做了晨钟暮鼓的吏员,但仍继续写作。他的诗歌多次被人夸赞,但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

杜甫在长安
天宝九年(750年),杜甫离开家乡陇西,前往长安。在长安时期,他开始向上进攻,亲自上书献策,希望在官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他的努力仍未得到回报,仍只是一个无官无职的闲散诗人。

天宝十年(751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与妻儿在乱军之中流离失所。他的家破人亡,心灰意冷,但仍坚持写作,以抒发忧愤。

晚年生活
751年底,杜甫依靠好友江洲司马王之涣的资助,回到成都。此后,他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归隐之路。他在巴山蜀水之中,游历山川,感受自然,寄情于世外清幽之地,写下了一系列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篇。

唐德宗时期,杜甫终于在官场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历任秘书郎、左拾遗、太常博士等职。但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多次被贬谪远地,直至去世前不久,他才获得了右拾遗、蜀州刺史等职位。杜甫于天宝十四年(755年)逝世,享年59岁。以期望得到玄宗的赏识和提拔。杜甫的这三篇大礼赋“飞白直书于砚台之上,有笔如椽,有墨如浆,用之不竭,告之不尽。杜甫散步每回,常倒提白鹤杖,使吟行步步相和,笔走龙蛇,命世绝唱”。杜甫的诗词“用意深,意意在词外”,玄宗也领略到了其才华,于是任命杜甫为“幕府供奉官”,并赐予他“范阳宅”,开始逐渐重视和提拔这位名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的地位和声望逐渐提高。他的诗歌作品多次被玄宗御览,并且他还曾被任命为“读书郎”,并负责编选“校书检字”。然而,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并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

尽管如此,杜甫的一生依然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曾流亡到巴蜀、江南等地,生活十分艰苦。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写作,并且他的诗歌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和传颂。直到今天,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城市里人多,费用高昂,加之杜甫做官经验不足,物资储备不足,因此他的家庭经常处于贫困的状态。然而即便这样,他依然坚持埋头写作,不断创作出众多优秀的诗篇。杜甫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情色彩,深刻描绘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疾苦和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心灵的呼唤。

天宝十七年,杜甫29岁的次子杜诗出生,两年后又生下长女杜静。但家庭的困难以及长子杜审言患有重病的关系,使杜甫的生活更加艰难。然而,他依然不断努力写作,不断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以诗歌抒发时代主题,呼唤社会和谐,倡导人间正道,被誉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等人得到释放。但杜甫家破人亡,一路流离失所,走遍郁郁葱葱的川陕一带。路途中,他见到了宏阔的河山,也看到了民生的艰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怀旧故国
十年的流离生涯,让杜甫对被摧毁的家园更加向往,也更加留恋。回首往事,他感叹“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想念旧友和故乡风景。“行宫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言语间充满了怀旧。在长安,他遇到了同乡和好友,有门清吕温,有杨凭,有胡宿,他与他们的相聚,引发了更深的思考和感触。

继往开来
生逢乱世,使杜甫不免将思维扩展到国家的命运与建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结合了自身经历和社会现状,发出了号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主张官吏要忠于职守,而不是追逐名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也呼吁富人助弱,伸出援手,对社会弱势群体予以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唤醒人们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与热心。

如此种种,构成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主要内容。在这篇不长的诗歌中,他既表达了个人的感触和思考,又关注了社会的现实,更秉承了为社会作贡献的态度和决心。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与价值。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