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词作:
,阁名因此改为“快阁”,意为快乐之所。快阁修建于明代,为砖木结构,高九层,总高度约47米,是中国最高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快阁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快阁是泰和县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快阁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快阁在明清时期曾多次修缮,光绪年间曾被雷劈,于民国年间再次修缮。修缮过程中,快阁的古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快阁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八角形雕梁斗拱式,装饰华美,曲线流畅。阁檐高耸,八角形楼板形似八片柿叶,檐下更加叠檐。阁内空间宽敞,有许多神像和寺庙之宝,富有收藏和研究价值。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建筑独特的古阁楼,快阁已经成为泰和县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快阁也在不断地进行修缮和保护,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这座古老的建筑的独特魅力。快阁的建筑和文化内涵也正不断地被研究和传承,它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绝,青娥啼破胭脂腮。
但见宦情难自决,强欢笑,偷潸泪。
这首诗以快阁为背景,赞颂了此处的清幽景致,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对官场生涯的疲倦和对名利的看淡。诗中的“痴儿”指黄庭坚自己,“公家事”指官场琐事,而“快阁”成为他心中的避世之所。这首诗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也让快阁声名大噪。
此后,这个名为“东西倚晚晴”的小楼,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到杭州游玩的必去之地。除了黄庭坚之外,南宋文学巨匠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等人,以及明代文学家冰心、徐志摩等人,都在快阁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诗篇。
如今,快阁仍是杭州文化的象征之一,成为了杭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每年的春秋两季,杭州市文化局都会组织文学活动,邀请文人雅士在快阁写诗作文,传承着这段文化记忆。快阁依然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场所,也是一个让人追寻历史文化的遗迹。的《登快阁》所引起最多的反响之一。
文天祥在诗中写道:“黄城古阁挂云端,一翠千峰转绕岸。临风直入楼前柳,听雨深藏阁后竹。忽见青山隘路分,欲行不见蓝田马。夏云载赠诸高士,谁识快阁登楼恨。”
这样的描写描绘出了快阁如此壮美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登阁之人的无限向往和对距离的无奈。这些诗篇为快阁增添了不少色彩,加深了人们对这座古阁的感情。
快阁在历史长河中虽经沧海桑田,但作为黄庭坚的名作所题写的景点仍在,为后人提供着文学与观光的场所。今天,来到快阁,还能看到古老的阁楼,感受历史的沉淀,品味一代文学巨匠的视角。年后的今天,泰和县的快阁早已不再是文天祥眼中的那个快阁,但他的这首《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却威震千古。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永不屈服的精神,即使困顿、沉痛,也绝不放弃追求正义,不改其初衷。这种坚持的精神感染了后人,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追求的信念。
此外,文天祥还有一首著名的诗歌,那就是《满江红》。该诗歌讲述了岳飞之死后,其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表达了群众对命运的反抗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首诗更加深了人们对文天祥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总之,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气、永不屈服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德行楷模。他的《登快阁》诗和《满江红》诗等伟大著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他的一生,不仅是历史和文学的,更是人类精神道德的丰碑。代理仁撰写并题写的“泉岳快阁”,右侧是清代举人罗荣敦捐赠的“听泉轩”。阁内供奉着黄庭坚的遗像和其手迹的摹本。阁内设有藏经室,收藏有大量经典和佛经。此外,快阁正下方还有一个小型的水池,名为“听泉亭”,传说是黄庭坚在此画诗吟咏,听池水之声,故名。
今天,快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快阁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的重要遗址之一,尤其是以黄庭坚的书法、诗歌等文学作品为代表,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他的诗作以绝句为主,有《山谷道人集》,其中有《游春》、《游太湖》、《游西湖》、《入若耶溪》、《游洞庭》等,书法作品有《涪翁书》、《山谷道人书》等,词作有《豫章行》、《游西湖》、《游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