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谦自勉。此后,他历任江西布政使、湖广按察使、湖北右布政使等职,都表现出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清廉的品质。
萨都剌被认为是明朝早期最有才干的官员之一。他擅长于治理经济和维护社会秩序。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减轻赋税、增加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系统等,使得这个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他还注重与农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积极推进土地改革等问题。
萨都剌也是一位法律专家。在担任湖广按察使期间,他深入调查了一起与明朝地方官员有关的贪污和侵吞案件,最终以缉拿犯罪分子为荣。他对于法律的执着和正义感,令许多官员和民间人士感到敬佩,并且为后来的地方官员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此外,萨都剌还是一位文化热爱者。他所到之处,都会关注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并且多次捐资修建学校和图书馆等。为了在清明节时向先辈敬献鲜花,他还亲手栽种了很多梅花树,以及在官方文集《天祥志》中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强烈支持和热情赞扬。
总的来说,萨都剌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和文化人。他不仅以高超的才干和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理农民伞兵贼案,并因公正执法备受称赞。同年七月,他被调往山东担任参议,一直任职至元末。他在山东着力整顿党项士兵,并在当地进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评价李时中:“李吏治深明大义,功业显赫,日后必然成为贤相。”后来,李时中因不满明朝的改革政策而辞职回乡,一直潜心著述,撰写了《周易七发》、《尚书序笺》等多部书籍。他还参与了修撰、校订《元史》,成为这部资料丰富、体例严谨的史书中少有的回族史学家。
李时中的一生堪称典范,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勤奋自律的工作态度,恪守儒家道德标准,不仅在官场立足,而且在文化、学术领域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流和专业学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担任安徽巡按御史等说法,但真实情况无从考证。
萨都剌被尊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歌文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诗歌情感深沉,表达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感慨,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同时,萨都剌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和历史地位。他在担任官员期间,秉持廉洁政治,执法公正,深受百姓信任和爱戴。他的刑狱改革和廉政治理,改变了当时官场腐败、法制不健全的状况,推动了以官德治国的风气,为后代官员树立了榜样。
萨都剌逝世后,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政治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理念,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启发。十卷不等)和《萨太剌全集》(十卷),其中以《雁门集》最为著名。这部诗集涵盖了萨都剌的全部创作,内容涉及政治、历史、人物、山水、风情等多个方面。其作品风格独特,常常以山水为背景,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情感。其中《秋风引》一篇被誉为其代表作,其余如《七律·登黄鹤楼》、《长短句·汉江临眺》、《钱塘湖春行》、《浪淘沙·北外秦淮夜泊》等篇目也都脍炙人口,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萨都剌的诗词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传诵于世。他的诗歌描绘的是一个在历史上闪光的瞬间,但却往往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他的审美情趣以及在诗歌中精确的表达,后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珍视和崇敬。除了前文提到的这些诗集外,萨天锡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其中,《萨天锡逸诗》是日本研究萨天锡最多的文献之一,由日本学者汇集整理萨天锡的残诗断句,其中不乏珍贵的作品。此外,萨天锡还有一些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诗句,如“烟柳迷离水草齐,花翻檐下夕阳低”、“东篱把酒应无恙,河畔明月共潮生”,这些诗句既传承了唐诗繁荣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精髓,也展示了萨天锡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此外,《西湖十景词》也是萨天锡的代表作之一,其以描写南宋时期杭州西湖风光为主题,既展示了作者对南宋时期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了解和感悟,也传递了南宋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追求与理念。综上所述,萨天锡是一个文学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既传承了唐诗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传统,又独具创新精神和个性魅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萨都剌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是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的作品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