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特点:
告罪状;然而张说婉拒了此意见,认为这会引起民怨,只会损害朝廷声誉。之后宇文融成为了张说的反对者。
张说因为自己暴躁的性格,往往与同僚产生不愉快的争执;但他的才华也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然而当玄宗拒绝了他的建议时,却有了许多不满的情绪。其实,这也是张说的一个缺点,好胜心作祟时,就会失去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只会坚持自己的看法。
对于宇文融的建议,张说的婉拒则显示出其宽容和睿智的一面。这种宽容和谨慎也是官场中越来越少的特质,这样的官员是宝贵的,他们思虑周全,关注朝廷与百姓的福祉。
实际上,张说对朝廷也有一些忠告,如在御史台上提出“改举车式,免贵戚”,改变了以往统治者的特权,而且还因此与仇士良等人发生冲突。此时,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担当和勇气。
总之,张说是一个才华出众,但也有很多缺陷的人。尤其他太过好胜,自己的观点不被采纳时就容易情绪失控,而且善于交际的一面也常常面临质疑,这些缺点如果不加控制和纠正,最终将会毁掉他的政治生涯。书韦讽、法部尚书韦挺等人彻底调查张说的罪状。经过调查,张说的确有一些贪污、滥用职权等不当行为,被定为“私吏与市权肆毒,误时紊纪,淫于宫闱,当死无赦”。于是玄宗下令将张说斩首,并对其亲属朋友进行严厉的惩罚。这场严打风暴不仅结束了张说的政治生涯,也给唐朝政治带来了深刻的警示: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的约束,不能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会危及到整个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政治监督和法治建设,让每一个公民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保障。之作文十数道,累及几十郎君”,将张说和曾请托他的人一起归罪于“欺瞒君上、贪污无厌”的大罪,求玄宗彻底平反。玄宗于是下诏,宣布张说“有贪、有蚕食、有罪”,并将他的名字从官史中除去,但不再追究他的罪状,也不发落他的后代。至此,张说翻了案,但他自己的前途已经不可挽回,只能默默地忍受思想上的苦痛和嘲弄。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说逝世于家中,终年五十六岁。他留下的《新语》一书,被后来的学者评价为“义与权的斗争,忠诚与孤独的对峙”。
张说的苦难经历,反映了唐代官场中的险恶和变幻无常。他受到了妒忌、陷害和污蔑,但他像一盏明灯一样,坚定地维持了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他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官员,要有清正廉洁的品格,要坚持原则不受干扰,不被欲望所诱惑,不贪不取,不阿不谄,保全自己的清名,不辱使命。了一篇诗以赞扬张说:“助君天上任,临国一苇翁。可谓垂重辅,无愧文矰功。”张说晚年废寢忘食,专心于文史研究,著有《春秋左传注》等书,被誉为开元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玄宗称赞他为“今之终南望洛”,意指他的卓越才华和为政之道贤能超群。张说的政治生涯虽短暂,但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学名篇。他是中唐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文笔雄健,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爱戴。他的诗文在当时备受赞誉,尤其是《清平调》这部经典之作更成为了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张说还善于治理政务,处理政务清明公正,荣誉和那时的贞观之治的名声不相上下。他的政绩,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誉为“有政风之治,无赈贷之求”。他倡导“以文治国”的思想,主张尊重才学,重视文化教育。他极力推崇儒家的正统文化,努力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说逝世后,玄宗颁布了建中四年(732年)的谕令,称誉他为“奉真博闻,立德为先,尽忠尽智,彰德理民,为名相之长。”至今,张说被人们尊称为“张铁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文化家。
张说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后徙家洛阳。他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是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八大家”之一,以诗文著称。他的诗文多以赞美山水、描写自然风光为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有浓郁的山水情趣。他的诗文极具韵味,被誉为“唐诗四杰”之一,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为“唐诗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