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就:
和吸收的方式,在当时也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但无论如何,高启的诗歌在当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除了文学,高启还对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写过《韩非子校刊议》、《皇明小史》等著作。在艺术方面,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的作品被誉为“题材广泛、风格独特、笔力遒劲、构图精美”,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然而,高启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他的文学观念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他曾多次受到权贵和文人的排挤和攻击。此外,他还因为与某些权臣有瓜葛,遭到一些诬陷和迫害。但高启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才华和信仰,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创作和研究。在他晚年时,他更是以儒者的姿态,探讨人性、天地、道德等哲学问题,被誉为“才高兼博,知识渊博”。
回顾高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和学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逆境中不折不扣地做自己,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成为历史上一个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典范。但他更注重文学的深度和内涵,他认为一个作家必须融会贯通各种文学流派,吸收众长,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他曾说:“诗者,以士为,天下士之所当言也;散文者,以道为,天下道之所当言也;小说者,以娱为,天下娱之所当言也;戏曲者,以戏为,天下戏之所当言也。至于杂文,则包容万象,锻炼笔力,俾开拓思想,豁达胸怀。”可见他对于文学的要求不仅仅是单一的形式,而是要求作家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都能够产生杰出的作品,并能够在其他作品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高启的文学观念还表现在他的诗人地位的理解上,他认为诗人不只是为了吟咏自然美景或真情实感,更是为了表达意义深远的思想与情感。他在《辍耕录》中写到:“诗之家,存藏之,发人之深情动义,为世世行见,以显于世。不谓草木之薰蒸、天地之和平,乃谓人之识道以静心、建功以治国,用之以激励,俾其动心。是诗家之功特也。”强调诗人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高启在文学上的不凡贡献。此外,高启还有不少文艺批评和文论作品,如《文选综言》、《文脉纂雅》、《古今词话叙》等,均成为明代文论的重要经典。他在文论上,强调了作品的真实性、表现力和艺术性,并提倡以人民生活为题材,倡导文学与现实相结合,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先河。
综上所述,高启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姿多彩,作品中既有山水田园之景,也有战争历史之事;既有抒情咏史之作,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的写实作品。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在文学领域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例如《湖州歌送陈太守》中所描绘的农民生活,虽然写得悲惨却暗含对官府不力的批评,表达了高启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观点。同时,高启的诗歌中也有一些表现自然景色的作品,如《练圻老人农隐》、《大水》等,这些诗歌中表现出的自然景色,清新自然、凄美动人,表现出高启的感性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总之,高启的诗歌既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又不乏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富有生动的形象感染力。如他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次,他亦善于参照古文化,运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例如他的《寄仲容陈丑三绝句》:“古松根上碑,谁是草中雏。尺水逢萤火,半床嗅厨腐。虚焚飞白灰,泛滥成黄土。行子城南去,犹言三十馀。”其中的“古松根上碑”是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墓碑,表达了对文化传统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高启的诗又充满了才情和幽默感,辞藻华丽并且又不失亲切。例如《花满楼》:“香残蕊更堆,酒尽灯犹明。如叶风中落,自危心上成。”其中的“如叶风中落,自危心上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憧憬与期望,含义深远,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高启是一个既具有思想性、文化性,又具有艺术性、感染力的诗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完成了自己的创作领域和风格。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他的著作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