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背景:
是一位文学家,他出生在福建泉州晋江安海徐厝徐状元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曾经担任过潮州太守。徐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明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徐玑的成长过程中,他与“永嘉四灵”翁卷交往甚密。翁卷写了一首诗送徐玑赴龙溪县丞的诗,让人感受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翁卷在诗中称誉徐玑的才华,他认为徐玑的文笔优秀,难以超越。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徐玑的故里就在泉州(泉南),据说他曾经在赴任龙溪县丞时回到了晋江徐状元巷旧居。
徐玑的文学才华十分出众,他早年曾在《神鉴》和《少年观察》等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后来,他受到了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启发,开始创作骈文。他的骈文超凡脱俗,往往高屋建瓴,深沉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太极图说》一文中,他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出色的文艺表现手法,将太极哲学表现地淋漓尽致。
徐玑还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独具匠心,深受人们的欣赏。他认为人类应该在学习中探索真理,实践人本精神,努力完善人性。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探索精神文化的标志性思想。
徐玑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人,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所思所学,以及他的贡献,对后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创作成就,让人们对他的文学功底刮目相看,而他的思想观点更是能够启迪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类前途。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魅力,影响了一代文化人,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山太守,当地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向他行贿,徐玑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他还提倡儒家思想,倡导学术,曾经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乡里的书院。
徐玑的才华不仅表现在治政上,还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势,也有深沉的意境。他的花间集和泉山集都是唐代文学中的佳品。
徐玑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他的生平令后人铭记,被誉为“清正公”。
身后,徐玑被追赠太子少傅、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墓志铭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撰,是唐代著名的墓志铭之一。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义为大德,礼以为重,此真成人之标也”,这也可以算是徐玑一生的写照。徐玑是南朝梁朝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因其文士风范和才华横溢而被后世誉为“文学巨擘”。
据历史记录,徐玑早年曾担任长泰令一职,但因自身使命感和为民服务的理念而改了该令名,拟定去官从叶适游,可惜却没等到实施便突然去世了。作为一位有良知和担当的官员,徐玑不计前程而追求公平正义,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徐玑还有一种热爱书法的兴趣爱好。他常常在傍晚时刻拿起笔墨,写字练字,充分体现了文人书法墨宝的神韵和性格风范。据传,徐玑过了中年以后,他的书法艺术更是日臻精益,曾有一次距离《兰亭序》书法艺术相近,可见其书法造诣之高。
徐玑的诗歌作品被后人收录于《永嘉四灵诗》和《二薇亭集》中,可见这位文学家对南朝文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尽管《泉山集》已经失传,徐玑的名字和艺术思想依旧被后人传颂不衰。
徐玑简介: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他是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曾任浮沉州县官,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建安主簿任内,安抚麻溪峒民,“罪止三人”;监造贡茶,拒绝额外之取,移永州司理,兵官大执平民为赋,徐玑一查明,予以释放;后任龙溪县丞,乡里豪富强占坡塘,他经过调查,恢复旧观;调武当今,拟去官从叶适游,未及而牢,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徐玑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