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的生平

生平
在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中,他的母亲口授《大学》给他,四岁时就开始识字。毛奇龄聪慧超群,十三岁时应童子试,名列第一,成为了当地的“神童”,受到了大家和主考官的认可和赞赏。

然而,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却改变了毛奇龄的一生。他曾参加南明鲁王的军事活动,但鲁王败北后,他不得不化名王彦,在江湖上漂泊十余年。到了明朝灭亡、清朝南下的时候,毛奇龄为躲避清军,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等人一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建土室读书。这些深山土室成为了他们的学习场所。

毛奇龄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拼搏精神。他深切地感到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不肯放弃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让他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机会和出路。

尽管历经坎坷,毛奇龄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撰写了《理实要略》等许多著作,成为了古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请求辞官回乡休养。归乡后继续著述,撰写了《词林正韵》、《字林》等多部作品,并曾撰写《元史》的批语,被誉为“元史学派”代表人物。

性格倔强的吴兆骞虽然常常得罪人,但因其才华和求学之心,最终还是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和赏识。他把自己的才华和知识经验毫不保留地分享出来,为祖国的历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兆骞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轻视任何人的才华和能力。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要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吓倒,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毛奇龄在居住杭州期间,专心著述,著作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学等领域。他被誉为“天算巨擘”,所著的《四元玉鉴》以及《数书九章》等书籍被誉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在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中,毛奇龄结识了许多学者,其中包括李塨、邵廷采等著名学者。另外,他也曾和汤斌、阎若璩等学者进行过多次的辩难,从中不断汲取知识和思考。

70岁时,毛奇龄自撰墓志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认为死后不需要冠履华服,也不需要接受吊客,表现出了他洒脱的人格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毛奇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中去世,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开创了中国数学史上的新局面,被誉为“天才数学家”。


毛奇龄简介: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参与诸生运动,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其中经集有《西河经传》、《西河经略》、《西河经论》等,史集有《西河史论》、《西河史疏》等,文集有《西河文论》、《西河文苑》等,杂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诗赋》、《西河诗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