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鉴赏:
《登高》是东汉文学家王粲的代表作之一,被收录于《文选》卷十一。这篇赋主要抒写了作者在动乱时期的久客流寓、忧思故乡和怀才不遇之情。全篇以铺叙手法为主线,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个人感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作者沉郁悲凉、深挚感情并传递出他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
整篇赋结构严谨,第一段即在写景的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第二段更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沉重忧思。开篇的四句话便表达了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则将景物化为情思,展示了作者忧思故乡的深层含义。第三段则更进一步地揭示了“非吾土”的政治内涵,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乱世局势和政治命运的无奈和思考。
此外,本篇赋情景交融,运用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手法,更加深化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首段写异乡风光,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反衬了作者内心哀愁之情。其余各段则从不同侧面展露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感情,既有怀人之情,也有忧时之思。同时,文中语言流畅自然,虽然文字不多,但让人感受到鲜明、深厚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王粲的《登高》赋是一篇优秀的抒情作品,描写了他在异乡久居、企盼故土和文学才华难以施展的双重困境下的强烈忧思和情感表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充满曲折和离合,赋作却成为了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建安九年(204年),王粲已经流寓襄阳十余年,心情郁闷,久客思归。在这个时候,他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了这篇《登高》赋。这篇赋在《文选》卷十一中收录,成为了王粲的代表作之一。
王粲的流浪生涯始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董卓之乱。当时,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战乱关中,王粲遂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荆州后,却不被刘表重用,以致流寓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此时特别想念故乡。同时,王粲与刘表的关系颇好,常常同刘表一起登楼赋诗。
至于这篇赋的地点,历史上有争议。据《襄阳府志·古迹》记载,“荆州之江陵,安陆之当阳皆有是楼,然考其实当以在襄阳为确。”因王粲依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为表幕下参伍,自是左右不离。表卒后,王粲劝说刘琮降曹操,也是在襄阳。因此,有人认为《登高》赋写作于襄阳,而非当阳。不过,无论在哪里,这篇赋都是王粲一生中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原来的仲宣楼建筑已经毁于战乱之中,但在光绪二年修城时,得赵兆麟(顺治五年任都御史)“先生之风”(“先生”指王仲宣)四字于楼下,随之将赵兆麟手书嵌于楼内。这种记载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篇赋的传颂和纪念始终没有停止过。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这句话的汉字译文和注释已经非常完整,不需要补充。
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明亮宽敞少有匹敌:形容这座楼宇所处的环境十分优美。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浦:指从江海入海口,也泛指河口;漳水、沮水:两个中国南方流域的河流。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此句描述了楼宇周围的环境和景色。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意为四周风景令人目不暇接,田野庄稼丰收。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作者在这里流亡,思念家乡,所以即使这里很美丽,他也难以停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揭示了作者的身世背景。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迫切想归去的愿望。
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形容作者站在楼上,向远方凝望,直面北风,并顺应寂静的大自然。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无法看到遥远的平原,只能看到山峰。
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形容旅途的艰难和漫长。
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表达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无奈。
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引用三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来说明思乡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表明思乡之情是普遍的。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表达对于乱世的不满和对于安定的渴望。
(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表明作者希望安定的太平时期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
担心像葫芦——这里的句子未完整,缺少后续的内容,无法补充完整。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字是仲宣,出生在山东微山的山阳郡高平地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也就是当时文坛上七位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而王粲因为其文才超群而被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最初曾在当时的地方政府任职,后来又受到曹操的邀请。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当时文学界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而且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诗、赋、文章等多种文体。 王粲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的表现,他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擅长诸子百家等学术领域。他还是一位重视传承的文化人,曾经致力于整理和传承经典文化,使之不至于被遗忘。 王粲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和后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称颂为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