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充满曲折和离合,赋作却成为了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建安九年(204年),王粲已经流寓襄阳十余年,心情郁闷,久客思归。在这个时候,他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了这篇《登高》赋。这篇赋在《文选》卷十一中收录,成为了王粲的代表作之一。
王粲的流浪生涯始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董卓之乱。当时,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战乱关中,王粲遂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荆州后,却不被刘表重用,以致流寓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此时特别想念故乡。同时,王粲与刘表的关系颇好,常常同刘表一起登楼赋诗。
至于这篇赋的地点,历史上有争议。据《襄阳府志·古迹》记载,“荆州之江陵,安陆之当阳皆有是楼,然考其实当以在襄阳为确。”因王粲依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为表幕下参伍,自是左右不离。表卒后,王粲劝说刘琮降曹操,也是在襄阳。因此,有人认为《登高》赋写作于襄阳,而非当阳。不过,无论在哪里,这篇赋都是王粲一生中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原来的仲宣楼建筑已经毁于战乱之中,但在光绪二年修城时,得赵兆麟(顺治五年任都御史)“先生之风”(“先生”指王仲宣)四字于楼下,随之将赵兆麟手书嵌于楼内。这种记载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篇赋的传颂和纪念始终没有停止过。
诗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