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译文及注释:
弓背上闪耀着霞光,剑刃映照着霜花,秋风中马儿奔腾出咸阳城。我还未征服河湟之地,不打算回头望望故乡。
注释:
弓背:指弓的背部,也就是弓的外侧。
霞明:霞光明亮,指夕阳的余晖。
剑照霜:剑光照射在霜上,形容剑光闪耀。
秋风走马:秋天的风吹拂着马儿奔跑,形容出行的情景。
咸阳:古代重要的城市,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前身。
天子河湟地:指西北地区的河湟地区,是古代中国的西北边疆地区。
不拟回头望故乡:不打算回头看故乡,表示出行的决心和坚定。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描述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中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此外,诗人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的“句奴未灭,何以为家”更进了一步。整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诗人通过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构建自我形象,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此篇简析引用了相关参考资料,内容详尽,读者可作参考。
简析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为东汉书法家和文学家令狐楚。这首诗是一首出征诗,通过对青年将士的飒爽英姿和收复失地的决心的描写,展示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诗中前两句“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刻画了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形象,语言生动形象,直观勾勒出他们的神态和精神状态。紧接着的“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奔赴战场的决心和信念,使人不由为之振奋。
最后两句“不收复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则展现了将士们出征的目的和信念。面对敌人的侵略和威胁,他们毫不犹豫地出征,誓要收复失地,保卫家园。全诗主调高昂激越,其间透着一股无畏坚定的决心和牢不可破的信念,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在艺术上展现了作者准确生动的描写能力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氛围和历史背景。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弓箭、霞光、宝剑、寒霜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
- 弓箭:弓和箭,两者联合使用构成射击武器。
- 霞光: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在云层反射形成的红色光芒,也用来形容太阳升起或落下的景象。
- 宝剑:精美而有价值的剑。
- 寒霜:初霜,一年中最初出现的霜。
- 案列:挂在案上或立于案前的长枪。
- 驰马:奔驰着的马匹。
- 咸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 国土一角仍沦陷:指国家领土的一部分被外敌所占据。
- 天子没有收河湟:指宋朝当时没有收回处在外族手中的河湟地区。
- 不拟回头望故乡:表示希望不再追忆故乡,而是把眼光投向前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令狐楚简介: 令狐楚(766或768~837),唐代文学家,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后,令狐楚被任命为山陵使,但因亲吏赃污事件而贬为衡州刺史。令狐楚最终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