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
译文及注释:
夫君子的行为,要静心修身,俭朴养德。如果没有淡泊无为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需要静心,才华需要学习,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才华,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懒散怠惰就无法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就无法调和性情。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最终会变得枯萎,与世隔绝,悲哀地守在贫瘠的小屋里,又能有什么指望呢?
注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应该是静谧的,通过静心修身来提高自己的品德,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德行。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没有淡泊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环境,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才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才能,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自己的视野,没有志向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学者。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慢慢的进步无法激发人的精神,急躁的性格也无法调和人的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间飞逝,年华逝去,意志也随着日子流逝,最终会变得枯萎,与世隔绝,孤独地守在贫瘠的小屋里,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家书,作者是蜀汉时代的名相诸葛亮。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作为一名名相,诸葛亮一生都忙于处理国家大事,十分辛勤。然而,他并不仅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虽然他没有时间亲自教育儿子,但他却用文字留给了儿子一份宝贵的教诲。
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对儿子的一番劝诫。他希望儿子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要学会认真读书,掌握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他还告诫儿子,要做一个守信用、遵守道德准则的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关心他人,懂得如何待人接物。
通过这篇家书,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在百忙之中仍然把教育儿子的责任视为重要,并勉励儿子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这封家书不仅是对儿子的一份父爱,也是对后人的一份教诲,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诫子书》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家训,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名作。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和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修身立志的名篇。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注重修身养性。他强调,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诸葛亮提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意味着,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此外,在《诫子书》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强调了举止端正、慎言慎行的重要性。他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生,其言也善。”这句话强调了言行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谨言慎行,以免因为口无遮拦而引起尴尬和麻烦。
总的来说,《诫子书》除了是一篇家训之外,更是一篇德育文章。它注重培养儿子的品德和才能,教育儿子要获得真知必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并以勤学励志为基础。它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领悟。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注释:君子指高尚、有道德的人,行为操守是指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做事方式,宁静是指内心安定,没有纷扰,可以帮助提高个人修养;节俭是指节约使用资源和金钱,可以培养个人的品德。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注释:学习需要投入精力,静心专一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才干是指在某个领域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才干,同时有一个明确的志向可以帮助实现学习目标。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放纵懒散会导致自己没有精神状态,不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急躁冒险则容易让自己失去耐性和冷静,无法保持良好心态。年华随时间流失,意志也随之减弱,最终会使人虚弱无力,对社会产生贡献的机会逐渐减少,此时已经没有必要悔恨,因为时光无法倒流,只有抓住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千古奇才”。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早年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当时的权臣曹操曾经派人到他家里请他出来,但是他却放弃了加入曹操的机会。后来,他成为了刘备的谋士,帮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刘备的忠诚臣子。 诸葛亮主持过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制定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并亲自参加了许多战争。在战争中,他运用智谋,制定了许多成功的战略,例如火烧赤壁之战、定军山之战等等。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和孔明灯等,为后代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葛亮的散文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出师表》、《诫子书》等代表作品被后人誉为“文学奇珍”。在书法方面,他的书法被誉为“诸葛亮体”,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流派。 诸葛亮在234年逝世后,被追封为武兴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追封为王的官员。他被后世视为忠臣楷模,影响至今。他的故事在文艺作品中广泛被传颂,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都有武侯祠,用以纪念这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