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创作背景:
代天启年间发生的一件悲壮的历史事件,这是一段关于民间正义和英雄气概的故事。
在那个时期,阉党执政,朝政黑暗,苏州织造太监李实、巡抚毛一鹭阿附魏忠贤,残酷压迫、盘剥人民,引发市民强烈不满。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顺昌居官清正,受到市民拥戴,为避免其冤狱,数万市民蜂拥而至,跪乞求情。当缇骑开读诏书时,愤怒的市民大声喧哗,哭声四起。市民颜佩韦率先向两台使讼周顺昌冤,其他四位义士(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也偕诸生求其疏救,跪乞至午不起。缇骑持械大打出手,引起众怒,遂蜂拥而前,攀栏折楣,直前奋击,最终打死旗尉一人,余负伤鼠窜,毛一鹭赖苏州知府寇慎等保护得免。事后,苏州府出动军队保护缇骑,并连夜将周顺昌解走。而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当地群众,挺身而出,自系入狱,并在临刑时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这五位义士虽然功名未立,却因他们的勇气和正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历史也铭记了他们的事迹。于是,当地人士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之侧,题称“五人之墓”,并有复社领导成员张溥撰写了“五人墓碑记”纪念他们的事迹。直至今日,五人墓仍保存完好,成为苏州市珍贵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烈士精神的象征。
创作背景详情»
写作特色:
具抒情的特点,作者对五位义士的英勇事迹进行了高度赞扬和歌颂,并从中彰显出自己对于正义与良知的坚定信念。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等词语,表现出五人英雄气概的感人形象,同时也折射了作者对于这种精神品质的赞赏。另外,本文还在抒情方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正义如火热”,“决漳泽之困难,当金桥之危殆”,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揭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思想
本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通过记叙五位义士的英勇斗争和对他们的英雄气概的歌颂,从中揭示出这种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文章指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意在表达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凸显了个体价值在历史进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五人墓碑记为代表的这类文学作品,正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一种崇尚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气概的精神风貌。
三、生动形象,感人肺腑
文章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其生动的笔触和感人肺腑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情感的抒发,作者成功地将五人墓碑记这一古代文学作品变得鲜活有力。例如,文章描写了五位义士英勇斗争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又如,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传达自己对于正义与良知的坚定信念,从而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些都为文章增加了感染力和可读性。
综上所述,张溥根据“五人墓碑记”这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将其特色进行了阐述。该作品不仅在表现手法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崇尚的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气概精神,以及对于正义和良知的坚定信念。整篇文章生动自然、感人肺腑,是一篇值得仔细品味和欣赏的优秀文学作品。
写作特色详情»
主题思想: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展现五义士高尚的内心世界。文章以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作为开篇,并将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与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作为对比,强调了五人不为金钱地位所动,坚守信仰和理想的精神。接着,文章通过对比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的形象,更加突出了五人的高尚品质。最后,文章通过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进行对比,进一步彰显了五人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观。本文的主题深刻而有力,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五义士忠诚高尚的品质,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详情»
译文及注释:
根据您提供的内容,以下是补充的汉字译文和注释: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 墓中的“五个人”指的是杨念如、颜佩韦、沈扬、周文元、马杰等人。他们都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后,因为受到正义感的激励而失去了生命。
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便是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士大夫们请求有关当局清理废弃的魏忠贤生祠旧址,并将五个人安葬在这里。同时,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啊,也算是盛大的事情呀!- 这确实是一件值得称道的盛事!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这五个人去世到现在,只有十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但凡富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大都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在这十一个月里,许多意气激昂、富有的子弟因为患病而死亡,他们死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赞扬。此外,还有很多乡间没有声名的人也如此。但是,这五个人却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 我还记得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间,在农历丙寅年的三月十五日。我们社区里那些道德高尚、值得读书人学习的人为他伸张正义,募集了钱财并送他出发,当时场面煽情,哭声震天。
缇骑按剑上前,问:“谁在(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 一些官员派遣缇骑前去阻止送行队伍,询问“谁在哭泣?”,大家无法忍受,将他们打倒在地。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巡抚吴地的是魏忠贤的心腹,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痛恨他,因此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鼓噪着追赶他。- 当时,魏忠贤的心腹担任大中丞团练巡抚吴地,正是由他主导周蓼洲先生被捕的。而苏州的老百姓非常憎恨他,因此在他厉声责骂时,纷纷鼓噪追赶他。
大中丞毛一鹭藏在厕所里才得以幸免。- 大中丞毛一鹭躲在厕所里才得以幸免于难。
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申告,追究查办并诛杀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不久之后,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举报,追究查办并杀害了这五个人,即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现在被埋葬在同一个墓中。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 但是,当这五个人面临死刑时……(此处未提及他们面临死刑时的情况,请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了解。)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朕闻元丰初,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恶于通假字。乃观今时,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然有“有”的通假,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止”同“只”,不过“尔”同“耳”罢了。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也是通假字。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此处的“赀”同“资”,即钱财。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同“何”。独五人之皦皦,此处的“皦皦”同“皎皎”,指名声显赫之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少”同“稍”,意为一点儿。
在古今异义词方面,我们可举几例:行为,在古时为两个词——品行与成为,现在则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私人,在古时为自己人,可译为“党羽”或“爪牙”,现在则指个人。
再看一些文言细节,例如“按”在古时为考查、查究,在现代汉语中则为压住、依靠。此外,“颜色”在古时指脸色,在现代则泛指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这里的“非常”在古时意为异乎寻常,在现代则是副词,表示十分、很。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此处的“视”在古时为比,在现代则为看。令五人者保其首,不禁让朕想起当年赤壁之战,周瑜令人将曹操保住,与此相似。
文言现象详情»
张溥简介: 张溥(1602~1641)是明代文学家,出生于直隶太仓(今属江苏),逝世于南京。他的初字是乾度,后改字天如,号西铭。张溥自幼勤奋读书,崇祯年间考中进士,担任庶吉士。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并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成为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他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