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经常被人们提及和赞叹,其中关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便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公元223年,蜀汉刘备病逝后,留下了未成年的儿子刘禅。作为刘备的得力助手,诸葛亮接过了这个责任重大的任务,开始全面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北伐准备。
在外交上,诸葛亮派遣使者联吴,向东方的吴国求援,并巧妙地使用低姿态麻痹敌国,给蜀汉争取了时间。在政治上,诸葛亮高度集中了军政大权,励精图治,充分调动全国力量投入战争。除此之外,他还缓和了主客矛盾,并革除了刘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他以身作则,虚心纳谏,笼络土著地主,加强蜀汉的治理能力。在经济上,蜀汉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扩大财政来源;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如煮盐、织锦等。在军事上,诸葛亮伺机平定南中叛乱,治戎讲武,训练部队,全面提高蜀汉的军事实力。
蜀汉北伐的计划一直是刘备集团的方针,而诸葛亮更是誓言为夺取天下而努力。然而,魏国经济的恢复必将对蜀汉构成威胁,因此诸葛亮认为,时间拖得越长,蜀汉的优势便会被逐步消磨殆尽。而身死之后,蜀汉将无人能够蹈涉中原,抗衡大国。因此,他决定及早北伐,以发挥自己治国治军的优势,并为打败魏国蚕食并最终导致其失败做出贡献。所以他决心展开北伐,并且“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坚持到底。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受到失败的打击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冬十一月,他还是决定继续北伐,并在此过程中,又遭遇了魏军曹休攻打吴兵败的情况。
诸葛亮北伐的事迹耐人寻味,他的治国才能得到了全面展现。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不仅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他深刻的战略眼光。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充满曲折波折,但他的决心和信念一直没有改变。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传奇,更是对于那些在历经挫折后仍然坚持前行的人们的启示。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本文主要讨论《后出师表》的真伪以及作者身份的问题。文章指出,有人认为此表非诸葛亮所写,而是其侄儿诸葛恪伪造的,目的在于为其伐魏主张提供旁证。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若干明显的“伪作论据”,比如该表未被收录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表中所列史实有误等等。
然而,文章也提出了肯定观点: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陈氏编辑史料时虽经过审慎取舍,但仍未能涵盖所有史实。此外,文章指出,陈寿编《亮集》所依据的档案并不完整,因此也不能排除此表的真实性。
综合来看,本文并未给出确定性结论,而是就该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该表的真假以及作者身份进行思考和评价。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动手脚,不是真心实意为了国家的安危,而是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相比之下,我奉行先帝的遗志,冒着生命危险去征讨敌人,是无私奉献,是真正的忠诚。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陛下应该听取忠臣良策,抓住时机,积极进攻敌人,争取早日平定天下,而不是被动等待敌人疲劳。只有这样,才能守住蜀汉的王业,完成先帝的遗志,让天下安定太平。
【注释】:
1.先帝:指刘备
2.蜀汉:由刘备创建的一个政权
3.曹贼:指曹操及其势力
4.王业:指复兴汉室、统一天下
5.托付:委托、交给
6.衡量:评估、考察
7.差:比较差、不足
8.遗命:遗嘱、遗命
9.坐着等待灭亡:被动等待毁灭的命运
10.南方:指南方各州郡,如益州、巴蜀等
11.云南:现在的地理区域和历史上略有不同,此处指四川南部的一带地区
12.发议论的人:指反对征伐曹操的人
13.上策:最好的策略
14.疲困:疲劳不堪
15.孙吴:吴国的孙权
16.兵法:军事战略学
17.陛下:指当时的皇帝刘禅
18.高祖:指汉朝的创始人刘邦
19.张良、陈平: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
20.相持:僵持、对峙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他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深受后世敬仰。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其他文学家也多有赞颂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