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及注释: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倚在危亭上。悲伤像芳草一样,被割断却又重新生长。想起在柳树外与青骢分别后,水边红衣分离时,内心感到悲痛和惊讶。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无缘与美女相伴。夜晚的月光像一帘幽梦,春风十里都充满温柔的情感。可是,欢乐渐渐随着流水消逝,素弦的声音断了,翠绡的香气减少了。那些飞舞的花瓣在晚风中飘荡,被蒙蒙的残雨笼罩着。我的心情变得沉重,黄鹂又啼叫了几声。
注释:
倚危亭:倚靠在危亭上,指思念之情。
恨如芳草:恨意像茂盛的芳草一样,切实存在。
萋萋刬尽还生:即使被割去,仍能重新生长,比喻恨意难以消散。
念柳外青骢别后:思念离别时在柳树下骑着青色的骏马的情景。
水边红袂分时:在水边分别时穿着红色衣袂的情景。
怆然暗惊:感到悲伤和惊讶。
无端天与娉婷:指天空和美丽的女子,表示无缘无故的美好事物。
夜月一帘幽梦:夜晚的月光像一幕幕幽静的梦境。
春风十里柔情:春天的风吹拂着十里,柔情蜜意。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美好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琴声停止,香味消散,比喻美好的时光已经结束。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形容傍晚时飞舞的花瓣和轻雨笼罩的晴空,美景令人难以割舍。
正销凝:心情激动,难以平静。
黄鹂又啼数声:黄鹂再次啼叫几声,表示时间已经过去。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怀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婉约词,其作者为佚名,创作时间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年仅32岁的秦观,尽管未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却依靠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篇词中,秦观借怀念恋人之感,展示了一个年轻词人内心的苦涩和迷茫,表达了对于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从艺术角度看,《怀人》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该词采用“八六子”词牌,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该词主题是对恋人的思念和追忆,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秦观在扬州偶遇一位多情的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但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聚,最终只能别离。在这种情况下,秦观写下了此词,展现了他对于往日欢娱的感慨和对于未来路程的展望,足见其深沉的心灵世界。
全词情感渗透,拨动人心。前半部分写怀念恋人的美好过去,后半部分写憧憬未来见到恋人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于恋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芳草成灰,岁月如梭”一句表现了人生易逝,时间流转的感叹。“瘦影自慰何曾听,断肠空向明月泣”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后半部分中,“手把芙蓉朝玉阶,口吐清香莺语催”一句表现了作者对于与恋人重逢的想象。最后两句“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细雨,那份思念之情让人流连忘返。
总之,《怀人》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性的婉约词,表达了秦观对于爱情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首名为“怀人”的词,它的作者是佚名。词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的词人秦观年仅32岁,他还没有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更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境况下,秦观依托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是关于怀念恋人的一首词,它表现了作者在这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期所经历的心情和感受,充满了悲凉的气息。通过写作,秦观尝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怀和慨叹。整首词通过细腻深刻的意境,深入人心地描绘了一个年轻词人内心的苦涩和迷茫,展现了他对于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深刻理解。这首词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提到了一首名为“八六子”的词,这是一个词牌名,最早见于杜牧的词集《尊前集》中。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用了三次平韵,下片用了五次平韵,共有88个字。通常认为秦观的这篇作品是该词牌的代表作。在词中,出现了方言词语“怎奈向”,表示无可奈何之意;同时也出现了“销凝”一词,表示黯然神伤或茫然出神的意思。
注释详情»
秦观简介: 秦观的诗词,以《鹊桥仙》、《长相思》、《满江红》、《蝶恋花》等最为著名,被誉为“宋词四大家”之首。他的诗文,以抒发自己的苦难经历和悲恸情怀为主,表现出深沉的思想境界,富有诗情画意,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文,曾被收录于《全唐诗》、《全宋词》、《宋词三百首》等诗歌选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