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单于台》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dān
    tái
  • [
    táng
    ]
    zhāng
  • biān
    bīng
    chūn
    jìn
    huí
    shàng
    dān
    tái
  • bái
    zhōng
    chū
    huáng
    tiān
    wài
    lái
  • shā
    fān
    hén
    làng
    fēng
    xiǎng
    leí
  • xiàng
    yīn
    guān
    yīn
    guān
    xiǎo
    kaī

原文: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译文及注释
边境的士兵春天结束了巡逻,独自登上单于台。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黄河从天边流来。
沙漠中的痕迹像波浪一样翻滚,狂风呼啸声如雷。
想要去阴关渡河,但阴关的大门早已关闭。
注释:
边兵:边境的军队。

春尽:春天结束。

回:返回。

独上:独自登上。

单于台:古代匈奴的官署,也是匈奴的领袖居住的地方。

白日:白天。

地中:地面下。

黄河: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

天外:天空之外。

沙翻:沙子翻滚。

痕:痕迹。

似:像。

浪:波浪。

风急:风很大。

响:声音。

疑:好像。

雷:雷声。

欲:想要。

向:朝着。

阴关:古代边境关口。

度:穿过。

晓:天亮。不开:关闭。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河天外来”一句,堪称全诗的精华和代表,通过对白日和黄河的生动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抒发了对边塞壮阔景象的感叹和敬仰之情。此外,在描述沙痕和风声的过程中,作者凭借自身感受,运用比喻手法,极富生动感和想象力,让读者感到仿佛置身于风沙之中,真实而鲜明。 诗的结构非常简洁明了,共分四联,每联七个字。诗中的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都极为娴熟,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展现了边塞壮美和作者的才思敏捷。整首诗语言浑朴,没有多余修饰,通过简单自然的语言和深邃博大的意境共同组成了一幅神秘而壮美的画卷。 总之,《登幽州台歌》是张蠙早年游牧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故乡的眷恋的体现。作为一首传世名篇,它以朴素、真挚的笔触,展现了边塞壮美景象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让人深感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同时,诗中的意境也给人以启示,鼓舞人们敬畏自然、爱护环境的心灵。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张蠙早年的游历经历密切相关。据《郡斋读书志》和《唐才子传》所载,张蠙自幼好学能诗,年轻时曾因落榜北游燕云边地,这期间他游览了黄河、望阴山等地,领悟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奇妙,深受感动。他的早期作品《登单于台》中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之句,备受人们推崇。因此,很可能是在这一段旅途中,张蠙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是张蠙以登高远望的形式,借助自然景物渲染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表现了对故土山川的眷恋之情,对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深思熟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流亡落拓的文化人在外游历,思乡情感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共鸣。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学造诣密切相关。张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娓娓道来,感人肺腑,是一首极具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诗篇。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单于台(dān yú tái):古代匈奴首领居住的地方,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中卫市南部。 2. 黄河(Huáng Hé):中国第二长河流,发源于青海、终注于渤海,流经九省区。 3. 阴山(yīn shān):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山脉,即现在的秦岭以北, 从宁夏到陕西均有分布。 注释: 1. 单于:古代匈奴和鲜卑的官名,代指族长或首领。 2. 大海:形容黄沙翻滚的景象。 3. 平地生雷:比喻声音巨大,声势惊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蠙简介: 张蠙是一位唐朝诗人,字象文,出生于清河,生卒年份均不详,大约在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 张蠙生而颖秀,幼时便能为诗,并登上单于台。他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的名声,因此知名度较高。由于家境贫寒,最终成功在长安下第。 公元895年,张蠙中进士,并授予校书郎职位,之后调任栎阳尉,并迁任犀浦令。五代时期,他曾效力于建立蜀国,并被授予膳部员外郎职务。后来,张蠙担任过金堂令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综上所述,张蠙是唐朝诗人,字象文,出生于清河。生卒年份均不详,大约在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他幼时已经能为诗,并以“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之名知名。他成功在长安下第后,中进士,并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膳部员外郎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