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译文及注释: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有一座高台,今天早晨登上,天色渐渐亮起来。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的云山都面向北方,二陵的风雨则自东方而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关门的令尹谁能认得,河上的仙翁已经不再回来。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现在想去拜访彭泽的宰相,一边陶醉着菊花酒,一边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注释:
汉文皇帝:指汉武帝刘彻。
高台:指高台宫,是汉武帝的行宫。
登临曙色开:指汉武帝在黎明时分登上高台,看到天色渐渐亮起。
三晋:指晋阳、晋中、晋州三个地方。
云山:指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
北向:指山脉朝向北方。
二陵:指汉武帝和皇后的陵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风雨自东来:指风雨从东方吹来。
关门令尹:指汉武帝的官员,负责管理关口。
河上仙翁:指在河上游荡的仙人。
彭泽宰:指彭泽县的官员。
陶然:指舒适自在的样子。
共醉菊花杯:指与朋友一起喝酒,欣赏菊花的美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是在某个重阳节,作者和友人刘明府容一同登望仙台时创作的。据资料显示,这首诗最早见于《全唐诗》中,而现存的版本多以《全唐诗》为依据。据说,这位佚名诗人是栖息在江南之地的,因此可能是游客身份前往望仙台游览,感受到了壮美的风景,于是萌生了写诗的念头。据说这首诗是他带着对友人的祝愿送给刘明府容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写作灵感来源于作者自己对于望仙台景色的欣赏和感悟,同时也透露着作者追求归隐和寻求内心自由的思想。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登仙台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于朝阳、云山和风雨的感叹。在这个栖息于江南之地的佚名诗人眼中,仙台笔直高耸,显得非常雄伟;云山连绵不断,峰峦起伏,错落有致;风雨自东来,充盈着春天的气息。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传说中神秘消失的河上公和古代边境的令尹,引发读者的深思。
作者以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的元素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使得整体韵脚顺畅协调,给人带来非常流畅的感觉。同时,诗中运用了半工的对仗手法,如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使得整体形式更加灵活,展现出作者舒适自然的写作风格。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归隐的理念。通过从历史的角度来回溯,以及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佚名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感嘆。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往往受到了大时代和历史的制约,而那些美好富贵的一切,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因此,作者提出了“不如就近寻找彭泽宰,一起畅饮陶醉在菊花酒杯中”的建议,倡导平静淡泊的心态,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艺术上形象地描绘了山水景色的壮美,通过反复推敲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世事变化和命运难测的感叹,同时也倡导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望仙台(wàng xiān tái):古代建筑物名,传说中是神仙登临的地方。
三晋(sān jìn):指山西、山东和河南的地区。云山(yún shān):连绵的山峰。二陵(èr líng):指洛阳南北山脉的两座山。
令尹(lìng yǐn):古代官职名,掌管边疆警卫。
河上公(hé shàng gōng):指谁人不详的一位官员,据称他在边境驻守多年,最终失踪。
彭泽宰(péng zé zǎi):指字子期的彭城人,是汉文帝的臣子,善于诗词和音乐。
陶醉(táo zuì):形容饮酒的心情。
菊花酒(jú huā jiǔ):以菊花为原料酿制的酒。
注释:该诗描写了汉文帝登临望仙台时所见所感,通过对景色、气候、历史人物以及文化背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向往和追求。该诗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读世界、为世界而读”的阅读理念,是一首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译文及注释详情»
崔曙简介: 崔曙(约704-739)是河南登封人,唐代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他出身名门望族,但却不愿因门第身份而沾染权力之争,因此常常隐居在河南嵩山。崔曙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托了自己的乡愁和友情思念。他的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据记载,崔曙出生于公元704年左右,而其具体死亡时间则未有相关记载。因此,可以推测他寿终正寝时已经年过四十岁以上。 崔曙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其中的“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等句子广为人知,被誉为极佳的对句。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第15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