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拼音译文赏析

  • ān
    pín
  • [
    táng
    ]
    hán
  • shǒu
    fēng
    yōng
    zhǎn
    xíng
    shū
    yǎn
    àn
    xiū
    xún
    jiǔ
    chuāng
    guāng
    feī
  • àn
    tóu
    yún
    guǎn
    cháng
    móu
    shēn
    zhuō
    weí
    ān
    shé
    bào
    guó
    weī
    céng
    luō
  • shì
    néng
    shí
    weì
    zhī
    shuí
    shì

原文: 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窗里日光飞野马,
案头筠管长蒲卢。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译文及注释
手风慵展一行书,手懒慢慢地写下一行字。
眼暗休寻九局图,眼睛昏花不再看围棋谱。
窗里日光飞野马,窗外的阳光像野马一样奔腾。
案头筠管长蒲卢,案子上放着长长的竹笛和蒲笔。
谋身拙为安蛇足,只求安身立命,不求名利。
报国危曾捋虎须,国家危难时曾经奋起。
举世可能无默识,也许世间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心思。
未知谁拟试齐竽,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喜欢吹竹笛。
注释:
手风慵展:手指懒散地伸展开来。
一行书:一行字。
眼暗:眼睛昏花,视力不好。
九局图:指《九局图》,是唐代画家顾恺之所画的一幅长卷,描绘了九个场景,包括山水、人物、动物等。
窗里日光飞野马:窗户里透进来的阳光像野马一样飞跑。
筠管:竹制的笛子。
长蒲卢:指笛子的笛身,用蒲草制成。
谋身拙为安蛇足:指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采取拙劣的手段,如同蛇咬自己的尾巴以求生存。
报国危曾捋虎须:指在国家危难之际,曾经奋起捋起自己的胡须,表示决心为国家尽忠。
举世可能无默识:指世间可能没有人能够默写出这首诗。
未知谁拟试齐竽:指不知道有谁能够演奏出齐竽的曲子。齐竽是一种古代的乐器,需要多人合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安蛇足”,实际上是在讽刺当时的官场风气,警示人们不能追求虚名和功利,忘记了真正的本心与初衷。而“捋虎须”则是比喻他自己在政治上曾经受到过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用这两句话,既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立场。 最后一联,则是在表现韩偓的宁静与豁达。他说“慕古董,重疏通”,这里的“古董”指的是古代遗物,是他追求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表现。同时,“重疏通”也是他追求文化交流和扩展视野的表现。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寂寞和孤独,以更广阔的眼界去看待世界,感受世间万象的美好和精彩。 总的来说,韩偓的这首《安贫》在几个短小的联句中,深刻地刻画出了一个贫困、病弱、失意的文人形象,以及他在这样的情境下所表现出的从容、坚韧和豁达。他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人生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批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绘了一个独立、自由、坚韧的精神世界,成为唐宋时期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韩偓是唐朝末年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于公元901-903年间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参与了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划。但在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人劫持至凤翔时,他却扈从左右,甚得亲信。此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到当权臣朱温的忌恨,最终被贬逐出朝。 随之,韩偓辗转南下,于公元906年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然而,朱温随即篡位,建立了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再次被迫离开福州,流落江南各地,最终于公元911年,定居于福建泉州南安县。这个时期正值五代时期,国家内外形势动荡不安,韩偓的晚年生活十分寂寥,同时也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闷。 韩偓的诗《安贫》便是写于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这首诗以“安贫”为题,表达了他即便贫苦失意,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这里的“贫”一方面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暗示了政治上的失意。在这种困境下,韩偓用抒发思想、宣泄情感的方式来调适自己的心情。他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身边人物的形象,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奈和豁达。此诗感受深刻,意境优美,成为云南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总的来说,韩偓的一生是充满坎坷和波折的。他在政治和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落,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理想的信念和追求。他的诗歌气息清新、意境深远,凸显出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详情»


韩偓简介: 韩偓,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生于公元842年,卒于公元923年。他出生于陕西万年县(今湖北樊川),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兴赋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李商隐赞赏他的诗比“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来,他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务,成为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官员。但是,由于与时弊不合,他曾多次请辞,最终于光启二年(890年)离职,回到家乡。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韩偓善于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作品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也广泛涉猎古文、经史典籍等方面,著有《玉山集》、《虞秋集》等书。 韩偓一生涉猎广泛,才情卓越,影响深远。他的具体逝世时间是公元923年。其作品和思想对于唐代文化和后世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